惠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惠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2024年1月18日惠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惠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会议期间,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在初审的基础上召开全体会议,根据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对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23年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财经委员会认为,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认真执行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济发展保持稳定总体向好,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重点项目提速推进,科技产业动能释放,安全底线有效筑牢,民生质量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难能可贵的成绩单。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向上突破的基础尚不牢固,内生动力还不够强,部分指标增速低于年初预期;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存在薄弱环节;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还有短板弱项,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等。对此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务实可行
财经委员会认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24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和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符合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主要目标和工作安排务实可行。建议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惠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惠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三、做好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建议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攻坚之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为此,财经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稳投资促消费扩出口,巩固提升经济稳定向好态势。发挥有效投资“压舱石”作用,持续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做好重大项目资源要素保障,全力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建设,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强力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更加注重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带动全社会投资。推动消费持续扩大,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家庭收入,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让居民有预期、敢消费、愿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政策扶持,想方设法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千方百计稳住外贸基本盘。
(二)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持头号工程的力度和劲头推动实施“百千万工程”,始终把县域特色经济发展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重心,把培育典型县镇村作为改善城乡风貌的重点,把打造绿美惠州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抓手,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强动力聚合力的关键,推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为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拓展空间纵深。进一步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集中力量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加快形成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补齐乡村供水、供电、道路、信息网络、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向县镇村流动,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突出“制造业当家”,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势能。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制造业“五大提升行动”,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新型工业化塑造现代产业综合竞争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做优做大科研平台,加快创新人才引育,壮大创新主体力量,提高科技攻关效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关心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扎实推进健康惠州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持续加大公办学位供给,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惠州法治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