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惠州不断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
从源头到终端 把“分类”落到实处
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2020年,惠州正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打响绿色生活持久战。截至目前,我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和厨余垃圾分类率稳步提升,均达到国家住建部考核指标要求。
四年来,惠州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无废城市”建设、助力优美花园城市建设的“发力点”……办好垃圾分类“关键小事”,做好绿色治理大文章,惠州人一直在努力。
惠州通过聚焦重点环节、强化分类收运管理、补齐分类处理短板、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管理制度等措施,不断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探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垃圾分类之路。
惠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4周年汇报会现场。
组织
高位推动,上下联动,通力协作
坚持统全局、聚合力。垃圾分类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在惠州开展,不仅在居民小区,如今在惠州四个区的办公区、公共场所、文教区、医疗机构、餐饮机构及集贸市场等,处处可见垃圾分类宣传标识及四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理念在惠州人心中生根发芽。
坚持目标导向。2020年,惠州市正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且连续三年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通过印发《惠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明确2020~2025年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完成时限,落实工作责任。同时,该方案还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和监管机制,以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
坚持高位推进。惠州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同时,各县(区)也将同步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确保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亲自抓垃圾分类工作。2023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党组会议,专题听取情况汇报并部署推动具体工作。
坚持示范先行。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点面结合、成效初显,实现了垃圾分类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惠州已建成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四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以及桥东、桥西、龙丰、江北、惠环、霞涌、澳头、淡水等11个示范街道,打造完成200个垃圾分类先进示范小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市民在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参观体验。
制度
着力建立健全长效常态工作机制
近年来,惠州市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着力建立健全机制,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新成效,让垃圾分类工作持续“保鲜”。
强化制度保障。自2020年以来,惠州先后配套制定政策、标准、规范30余份,印发《惠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点(2022-2023年)》《惠州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惠州市推行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工作方案》《惠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方案》以及《惠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提档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制度文件,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推进和保障机制。
强化督导考评。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市直部门绩效考核“负面清单”,进一步压实部门“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工作责任;落实常态督导考评机制,建立“月检查、季通报”和第三方评估机制,通过暗访督查、第三方考评、专业考评等方式,以检促管。
强化源头减量。惠州加强对行业监管力度,全面开展商品过度包装、塑料污染治理、快递包装物减量化和一次性消费品以及“光盘行动”等治理,源头减量效果显著。
强化执法监督。为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执行,惠州印发《2023-2024年生活垃圾分类执法检查工作方案》,每季度对县(区)进行执法检查督查,并发布通报。自2023年以来,已开展1000余次执法检查,通过“教育+执法”原则,严格执法有力保障了垃圾分类制度的落地见效。
小朋友在参与趣味游戏中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体系
实现垃圾分类全链条闭环管理
2020年以来,惠州紧盯生活垃圾在收、运、处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大分流、小分类”的工作思路,推动“四分类”收集点(站)设施配置和提标升级,统筹协调垃圾分类前端、中端、后端建设,加快实现全链条闭环体系。
抓好前端分类。惠州推行撤桶并点精细化管理模式,全市配备“四分类”收集点2331个,在收集点加装了照明遮雨等设备,大大改善了居民小区生活环境。在小区垃圾分类区域布设3000个视频监控,构建小区垃圾分类AI视频监控防控体系,市民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与积极性得到明显提升。惠城区开展小区厨余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惠阳打造了30个市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并开展桶边督导……通过实施定时定点定人督导工作模式,督导员对源头投放实行精准督导,源头分类准确率不断提高。
聚焦中间运输。为强化环卫分类收运作业过程监督管理,尽可能杜绝混装混运、“跑冒滴漏”现象,全市配备有害垃圾专用运输车13辆、可回收物专用运输车377辆、厨余垃圾专用运输车70辆、其他垃圾专用运输车243辆。在各社区、小区显著位置设置生活垃圾分类责任公示牌,公示管理责任人基本信息、生活垃圾收运作业要求等信息,接受居民监督。同时,惠州推动生活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流程对接,搭建预约回收平台,开展网上预约、上门回收,提供智能的垃圾分类便民回收服务。
聚焦终端处理。黑水虻分解厨余垃圾,通过生物转化,垃圾也能变身为饲料;破碎大件垃圾、园林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可达到95%以上;建成运营垃圾焚烧发电厂6座,处理能力达10900吨/日,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厨余垃圾处理终端11座,处理能力988吨/日;建成大件和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再生项目7个,处理能力730吨/日,基本满足当前垃圾分类处置需求。
学生志愿者接受垃圾分类培训。
示范
宣教并举,动员全社会参与
为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垃圾分类中的主体作用,夯实垃圾分类工作基础。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下,惠州按照全面发动、全民参与的工作基调,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宣教活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切实形成良好工作态势和格局。
强化系统谋划。通过印发《2023年惠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系列宣传计划》《关于开展2023年“拾分美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等,系统谋划推进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升垃圾分类参与度。
强化党建引领。惠州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要求各基层党组织要自觉把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党建工作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巨大优势,结合开展“部门下沉,共建一流”、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强化宣传发动。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下,各县(区)每季度开展2场主题活动,将垃圾分类与文明实践、文明培育相融合,通过“党建+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互动实践等模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先后举办“垃圾分类巾帼在行动”、垃圾分类进万家、儿童绘画艺术展、校园主题演讲比赛等宣传活动,积极打造主题公园、科普宣传展台、体验馆,逐步形成“线上+线下”“多元+创新”的垃圾分类宣传矩阵。
相关链接
2024年小目标:推动《惠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发布实施
展望未来,惠州将继续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进一步扩面提标、精准发力,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实抓好,推动我市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提分进位。
一方面,将加快完善制度建设,推动《惠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发布实施,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修订生活垃圾收费管理制度,补齐制度建设短板弱项。强化垃圾分类全过程督查制度考核,持续深化“红黄牌”制度,压实压细各单位“管行业管垃圾分类”职责,推动县(区)同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分类责任高效落实。另一方面,健全执法监管机制,加强垃圾分类前端管理和末端执法的联动机制,加大普法宣传和专项执法检查力度,以“严执法”倒逼垃圾分类“真落实”。
为深化示范引领作用,惠州将持续打造先进示范标杆。计划到2024年底前,全市新增打造200个居民小区、150个学校、15个大型商超为生活垃圾分类先进示范场所。同时,惠州还将巩固分类收运效果,全面完成四类场景标准化建设,规范“定时+误时”投放运行管理,推动惠东县垃圾焚烧飞灰处理设施项目建成使用,龙门县完成焚烧飞灰及厨余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
此外,持续深化宣传引导,评选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示范社区及分类达人,在四个区分别打造具有当地特色,集参观、培训、体验于一体的垃圾分类示范教育路线,提升市民分类意识。
数说垃圾分类
●目前全市“四分类”收集点达2331个,智能语音系统3000个,视频监控投放点3000个。
●配齐配足收运设施设备。配备有害垃圾专用运输车13辆、可回收物专用运输车377辆、厨余垃圾专用运输车70辆、其他垃圾专用运输车243辆。
●推进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建成运营垃圾焚烧发电厂6座,处理能力达10900吨/日,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厨余垃圾处理终端11座,处理能力988吨/日;建成大件和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再生项目7个,处理能力730吨/日。
●2023年以来,惠州市各级基层党组织共组织召开专题会议374次,定期开展民主协商研究垃圾分类工作会议208次。
●累计开展专题培训百余场次,各类宣传活动千余场次,志愿者参与近百万人次,各类主流媒体动态宣传报道约1500篇(条),取得较好宣传引导效果。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谭琳 图片 惠州东江图片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