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良好!2023年惠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5%

原标题:

2023年惠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5%

农业生产稳中有进 特色产业培育壮大

  连片高标准农田里,绿色生态的农作物生机勃勃;自动化生产线上,鱼贯而出的农产品即将送往全国各地;广阔的“海洋牧场”中,健硕的鱼群“游出”全产业生态链;风光秀美的农村里,特色农旅项目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2023年以来,惠州锚定“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创了“三农”工作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描绘出一幅农业稳、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

  数据显示,2023年,我市农业生产运行良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8.28亿元,同比增长6.5%,农业经济进一步向好。通过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全市1043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达10万元以上。

  农业生产

  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作为全省粮食主产区之一,我市将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粮食生产工作专班,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系统谋划落实,全力以赴保障粮食生产。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1.34万亩,粮食产量61.66万吨,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

  与此同时,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我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完成省下达惠州高标农田建设任务3.55万亩,其中新建0.55万亩,改造提升3万亩。

  走进惠阳区永湖镇、良井镇等地,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灌溉和排水设施与农田比肩,田间机耕路整洁平整,一片片高标准农田里,冬种作物长势喜人,给冬日增添了缤纷色彩。

  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农田逐年建成,为惠州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转型升级夯实了基础。“我市通过完善建后管护长效机制,持续提升耕地地力水平,确保高标准农田持久发挥效益。”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另外,为提升耕地的“质”和“量”,我市大力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努力增加种植面积,让“沉睡”的土地变身“金土地”。推广优质水稻种植,努力提升丝苗米等优质品种覆盖率,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冬种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持续优化“升级”的耕地,也确保了我市“菜篮子”“果盘子”供给充足,2023年,我市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分别增长1.4%、10.5%。

  乡村新业态

  预制菜产业组团发力, 海洋牧场渔获满仓

  位于市区江北金石一路的惠州海吉星农产品国际物流园,“粤东预制菜交易中心”去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正越来越“火”。在这里,每天车辆来来往往,客家菜、潮汕菜、粤菜、湘菜、川菜等上千种菜品正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在博罗县泰美镇,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则以产业集群的方式,组团发力预制菜新赛道。“基地一期园区已有50余家企业登记入册,20家企业正投产运营,基地的二、三期建设和招商也在有序推进。”基地运营公司助农服务部负责人彭岚清介绍。根据规划,到2025年,占地1500亩的基地将全面建成,打造成为大湾区规模最大、品类最全、功能最优、联农最广的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

  这是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我市立足独特资源禀赋,深入挖掘特色优势乡村产业,构建“1+N”产业发展体系,搭建平台做好集群化发展文章。同时,制定出台《惠州市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惠州市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振兴工作方案》等,加快推进预制菜和海洋牧场等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这头的“菜”色相味美,那头的“海”渔获满仓。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市水产品产量增长4.7%,其中海水产品产量增长3.3%。在惠东小星山附近的海面上,一个个圆形深海网箱浮在海面上。在深海网箱内,海鲡、石斑、鮸鱼等成群海鱼正茁壮成长,长到一定重量,将被销售到香港乃至海外的高端市场。

  坚持向海而兴、向海图强。近年来,惠州以发展“深蓝渔业”为着力点,积极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建设,成立种业中心3个,耕海牧渔,做大做强“蓝色粮仓”。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惠州将全面实施种质资源培育、传统网箱升级改造、复合型海洋牧场建设、水产品预制菜精深加工、粤东区域冷链物流节点建设、三产融合产业基地建设、渔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七大工程,构建从种业、养殖、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到休闲渔业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全链条。

  “百千万工程”

  和美乡村吹起文旅春风, 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增收

  走进博罗县福田镇徐田村,古色古香的独特建筑、整洁干净的农家小院、风景秀美的河边栈道、独具特色的康养文旅景点,让人目不暇接。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实施,徐田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春风越吹越劲。

  眼见如此,博罗县福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林志明对新的一年满怀信心。他表示,福田编制了美丽圩镇和示范带规划,将争创联城带村新典型,打造罗浮山下的山水风光特色镇。

  2023年,我市举全市之力,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聚力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深入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我市通过稳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巩固优化攻坚行动,着力建设与大湾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打造村庄建设典型样板,持续推进“环罗浮山”等13条示范带巩固提升工作,加快推进50个典型村培育工作,不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推行运用积分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放眼惠州各县(区)、镇村,处处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气象。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1043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达10万元以上。

  乡村美了好日子,村民也鼓了钱袋子。尤其是在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当中,我市积极做好“土特产”文章,扭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把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我市通过建好1个国家级、12个省级和7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3年,我市分两批遴选7个镇作为试点,打造生产加工、流通集散、品牌展销、农业科技等一体化产业链,充分发挥乡镇“上连县、下连村”的节点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第一批5个镇建成种植基地87个、加工基地38个,带动农户3万户,有效解决村民就业、农产品销售,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在乡村产业领域,我市全力以赴“招大商、大招商”,大力引进和培育优质企业、产业项目。与此同时,推出乡村振兴优惠支持政策,着重从产业发展、用地保障、金融支农等方面进行激励扶持,营造“亲商、重商、安商、尊商”的浓厚氛围。如今,一大批加工、流通、科研等领域的涉农优质项目落户惠州,成为推动惠州乡村产业振兴新的增长点。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