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谈丨惠州装配式建筑为何受香港青睐

  商业勃兴年代,打包运走的可不止日常生活用品,连房子的四梁八柱也在异地发货之列。如今盖房子不再局限于在地基上添砖加瓦,“组装合成”的房子日趋增多,热衷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的香港,近期频频把目光投向了惠州。

  (一)

  今年1月23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惠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组装合成”建筑供应链大会在惠州举行,300多名来自广东各地市住建部门、粤港澳建筑企业代表和业界人士参加了此次大会。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局长甯汉豪在现场致辞说,广东省在模块化建筑和智能建造领域产业资源丰富、技术发展迅速,能够为大湾区“组装合成”建筑建设提供支撑,寄望于“把大湾区打造成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组装合成’建筑科技中心”。

  广东如此重要,惠州又恰是“急先锋”。2023年惠州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部品部件产能分别突破130万立方米、36万吨,位居全省前列。整体上,惠州装配式产业企业数量多、产量大、类别全,产品应用和建造服务遍布大湾区。

  具有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等特征的建筑部件部品发到建筑施工现场,以可靠连接方式装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房子。这些产品的研发应用,是加速建筑产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推手,目前的香港,亟需这方面的助力。

  香港目前已有多个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技术的项目顺利竣工,有70多个项目在推进建设中,还有一批项目正在规划阶段。来自香港的研究分析指出,2023~2032年香港“组装合成”预计需要44.41万~60.7万个组件,而通过目前大湾区产能的分析,混凝土组件在所有情景分析模式中,均出现短缺情形。

  装配式建筑发展势头强劲的惠州,自然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香港的目光。

  (二)

  惠州为何能够踩准节奏,与香港形成“双向奔赴”?

  常言道,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惠州发展装配式建筑并非为了满足香港市场而“临时加单”,而是提前谋划长期蓄力的结果。

  近年来,惠州以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致力于以工业化视角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以装配式建筑为重点,转变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2019年11月,惠州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推动我市房屋建造方式革新。根据《意见》,2025年末惠州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将达到35%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占比达到70%以上。

  企业阵容不断培育壮大。2022年末,惠州有装配式部品部件生产企业16家,如今数量增至23家,其中混凝土部件生产企业18家、钢结构生产企业5家,在建企业3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日趋壮大的企业阵容、不断完善的供应链和服务质量,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需求,也展现出越来越大的供港潜力。

  行业资源整合,为企业开拓香港市场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2023年8月9日,惠州装配式建造供港联盟成立,业界普遍认为这有助于发挥惠州成熟的装配式建造产业链优势,进一步推动大湾区装配式建造行业优化升级、助力解决香港建筑业人才短缺和住房供应不足等难题,推动湾区协同深度融合发展。

  (三)

  这就“躺赢”了?答案是否定的。

  “组装合成”框架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惠州装配式建筑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不容小觑。

  目前全国范围内装配式建筑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部件部品生产普遍面临能耗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等难题,这导致生产成本处于较高水平,企业亟须拥抱新理念新技术,转变运营方式,在生产各环节中切实提升效能、压缩成本。

  同时,惠州企业供港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尽快统一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实现产业体系互融互通。

  惠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明确,严格落实国家、省关于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工作要求,不断完善政策监管体系,打造和丰富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拓展新产品和新市场,稳步提升惠州装配式建筑占比,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虽然让企业更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困难,但企业也要勇于创新,立足自身坚持补短板、强弱项,这样才能更好把握大湾区重要发展机遇,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惠州日报记者凌保康

编辑:洪东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