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当前,我市正以头号力度和势头,兴起“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在奋力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处处活跃着女性自信进取、奋发有为、实干奉献的身影。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惠州日报》以特别策划——“百千万工程”“她”力量,挖掘、报道奋斗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乡村振兴路上4位女性的故事。
人物①
王国莉(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以农业科技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王国莉是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12年,她被遴选为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从此,活跃田间地头服务“三农”,成为她的工作常态。她获评中国科协2023年度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美科技志愿者”,是广东省唯一入选者。
王国莉致力以农业科技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这些年来,她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实践,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来解决种养难题,通过培训和指导培养乡土人才,逐渐探索出了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她”力量。
“2021年,我和团队成员来到惠城区汝湖镇开展驻镇帮扶。两年来,打造了千亩锌硒大米种植基地,为农户增加了约150万元的收入,以功能农业推广实现联农带农和效益增收。”王国莉说,以精准科技帮扶农业发展,让一粒粒好种子长成了农民的致富希望。
“我以前都是种植南晶香占水稻,在王教授指导下,我尝试种植了附加值更高的富硒大米,现在收入翻了一倍多。”汝湖镇围仔村农户杨益富说,王教授可是汝湖镇围仔村的科技“招财宝”。
汝湖是惠州市“甜玉米之乡”。为提升壮大集体经济、联农带农,王国莉带头推动汝湖镇承办第二十二届广东种业大会鲜食玉米展示惠州分会场活动,选取了5个村民小组进行鲜食玉米种植示范,并组织举办了甜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和一二三产融合产品成果展示会。
落实“藏粮于技”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2022年4月,王国莉和团队创新提出“大学-政府-乡村-联盟(UGCA)”校地深度合作新模式,推动惠州学院、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惠城区汝湖镇党委、政府联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乡村振兴博士驿站——惠州学院-汝湖镇乡村振兴博士驿站,吸引各类博士高层次人才,实现了与当地优秀乡土人才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并创新探索“乡村出题,博士答题”工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与此同时,她指导学生组建“‘玉’才振乡村团队”,聚焦甜玉米产业,创建“玉米创富——数字技术集成农业科技助推甜玉米生产增效富农”项目,该项目入选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100个示范项目。
人物②
陈小平(博罗县泰美镇车村村妇联主席)
建立帮扶车间助力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
整洁的车间里摆放了机器,一箱箱原料和成品分类放置,10来名女工在生产岗位上工作不停,一片忙碌景象……这是博罗县泰美镇车村村乡村振兴帮扶车间,由车村村妇联主席陈小平创办。虽然厂房不高,但正是这小车间,帮助车村村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就业问题的“扶贫车间”。
陈小平在车间工作。
2004年,陈小平因怀孕暂停了外出务工,回到车村村生活。她发现村里有一部分女性富余劳动力,因为要照顾家庭,不得不留守农村,她们渴望着能有一份收入来改善家庭生活。陈小平萌生了要帮助她们实现居家就业的想法。多方打听,她找到了手工外发的订单,把货源分发给村中的妇女,加工后按件计酬。就这样,她帮助了村中40名妇女实现了居家就业。
2017年,陈小平当选为车村村的妇联主席后,更加坚定了这种灵活的就业方式。在村委会与家人的支持下,她把自家的养鸡场地,改造成一个小加工厂,建成乡村振兴帮扶车间,把村中的留守妇女聚在一起,带领她们就业增收。
“帮扶车间主要做变压器加工,我们的员工是流水线操作,每个月收入可到2000~4000元。”陈小平说,车村村这个帮扶车间受到了该村妇女的好评,她又到泰美镇上复制了另一个帮扶车间。现在,她的帮扶车间员工有20多人,加上手工外发部分,她帮助了60多名留守妇女解决了就业问题,去年一年销售额近130万元。
在跟女工们的朝夕相处间,陈小平成了大家的好姐妹,车间不仅仅是工作场所,也是姐妹们谈心畅谈的精神之家。每当她们遇到难题,总会找陈小平倾诉。
陈小平说,对于在这里工作的妇女来说,她们不光有了收入,也收获了自信,对生活有了追求和希望。
“我家里上有90多岁的老人,下有读小学的孩子,在家门口上班能照顾到家里,又多一份收入,对我来说很满足了。”在车间工作的刘国兰笑着告诉记者。
看着女工们变得积极、自信,陈小平更坚定了坚持下去的信念。
人物③
宏美春(惠州市红美荔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老板变身主播讲好镇隆荔枝故事
“‘三八’妇女节快到了,这款荔枝红茶特别推荐给大家,红茶的清新与荔枝的香甜完美结合,一嘴抿下去,唇齿间留香……”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两盏补光灯,宏美春就这样进入了直播间。
宏美春在介绍镇隆荔枝产品。
宏美春是惠州市红美荔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她和团队通过直播、小视频方式,让更多人知道了镇隆荔枝,带动乡亲们走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镇隆荔枝是我小时候美好的回忆。”宏美春在惠阳镇隆长大,2000年,她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每年荔枝成熟时,她都会回到镇隆,尝一尝儿时味道,也会带荔枝去跟同事分享。
一个偶然机会,她了解到“荔枝红茶”,便开始思考:镇隆荔枝品质这么好,为何不尝试做“荔枝+”产品?2017年,镇隆荔枝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宏美春注册公司,着力打造“红美荔”品牌,开始研制发售“荔枝+”产品。
因大量收购镇隆荔枝,她成了当地果农们心目中的“大客户”。2018年荔枝丰产,却遇到果贱伤农,很多果农找到她咨询收购。不忍看到果贱伤农,她便一头扎进了镇隆荔枝里,成为一名“新农人”,探索果园种植、研发生产销售荔枝衍生产品、推广无人机社会化服务等领域。
这些年,镇隆荔枝品牌越来越响亮。在政府部门的牵线下,“镇隆荔枝”到国内多地参加推介会。宏美春说:“越走得多、走得远,我越发感受到:推广镇隆荔枝任重而道远。”
2022年1月,惠州市红美荔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启动电商品牌矩阵,招募了一批直播团队,淘宝、京东、抖音、微信商店、微信小程序、小红书等多个平台同时运营,将镇隆荔枝文化推向全国各地。
谈起从老板变主播,宏美春忙摆手说“自己很业余”。她说,团队有专业主播,因自己更熟悉企业历史文化、产品研发等环节,主播直播时她会在一旁补充,解答直播间提问。
去年10月,宏美春开始单独直播。她分享创业故事、当“新农人”的心路历程、镇隆荔枝的特色和历史、苏东坡与惠州荔枝的故事等。“我坚持做直播一是给自己和团队打气,二是想给同样是‘新农人’的同行们带来正能量。”
人物④
卜芳(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新型电池研究所所长)
主导研发电池电容器打破国际垄断
她,主导研发SPC电池电容器,打破国际垄断,使公司抓住了ETC建设机遇,抢占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她,担起豆式电池研发重任,为公司开辟新赛道……她是被誉为“电池女侠”的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新型电池研究所所长卜芳。
卜芳(图左)在检查设备。
卜芳是2011年加入亿纬锂能的。当年的亿纬锂能西坑工厂,条件比较艰苦。“我住在员工宿舍7楼,经常停水停电,没有网络,交通也不方便。”卜芳回忆说,但公司安排了大量的培训,如ISO/TS16949、电池基础知识、产线实操等。“全新的认知让我感觉像在沙漠里遇到了绿洲,完全忘记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彼时的亿纬锂能,已凭借“锂亚硫酰氯电池”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实现跨越发展,成为国内锂原电池的头部企业。也在这时,亿纬锂能因为锂原电池的使用寿命这一技术难题,企业营收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为此,亿纬锂能决定研发锂离子电池电容器,打破国际垄断。
此时历经一年多锻炼的卜芳已成为技术骨干,受命主导电池电容器的研发。卜芳和同事日夜泡在实验室,一遍又一遍试验。她回忆,他们遇到的一个最大拦路虎,就是电池电容器在使用过程中,电压下降快。突破这一瓶颈,成为成功的关键。为此,团队设计了上百种方案,夜以继日一一实验测试,终于找到解决方案,成功研发出电池电容器。
然而,产品正打算出货时,大家又发现了一个风险,产品只能全部报废。“在不良品报废单上签字时,感觉心在滴血。”卜芳说。收拾好心情,大家重新出发,继续攻关。2012年,产品终于成功研发出来并实现量产。
产品研发出来后,还需通过各种严苛测试验证。为此,亿纬锂能做了许多样品,到全国各地去测试。
2014年,看到客户发来的公司产品与进口产品对比测试报告时,卜芳热泪盈眶,“从此,电池电容器打开了新局面,各地招标文件不再出现‘进口’的限定。”
“我的同事都说我总喜欢追求极致,喜欢较真,我觉得产品开发就是要用数据说话,都是较真出来的。”卜芳说。
2019年,交通运输部在全国推广ETC。有技术、有产品的亿纬锂能等来了市场的爆发,拿下约70%市场份额,为国内智能交通的快速发展贡献了“亿纬力量”。
“这款产品出货到现在,已经近10年了,客户从来没有反馈过批量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卜芳自豪地说。凭借出色的质量,该产品还荣获第18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广东省专利奖。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了、买不了、讨不来的,我们就是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要让他们卡了我们的脖子。”卜芳说。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李芳娟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叶文青 黄桃 李芳娟 林丽娟 通讯员曾丽玲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陈涛 许文昌 汤渝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