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皇思扬:以和为贵

  要追求幸福的事情

  要始终前行

  无论有路 无路

  饮一杯酒 之后

  将往事留给风尘洒扫

  将脚步迈向长路迢迢

  ——曹韵《莫停》

  走过很多古村落,有的以达官贵人为荣,如南浔古镇“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有的以富可敌国出名,如周庄沈万三“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有的以博学多才著称,如乌镇作家、画家、政治家、银行家、科学家等人才辈出。皇思扬虽名气不及他们,但来到这里,我依然很惊喜,究竟是什么吸引我呢?

  皇思扬位于广东省惠东县多祝镇,始建于明中期,繁荣于清康乾时期,古村落占地面积超20万平方米,现存古民居建筑超700处。皇思扬北临西枝江,南近古驿道,是惠州通往潮汕水陆运输的中转站,史上商贸兴盛,有“头平二淡三多祝”之美誉。

航拍皇思扬村。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元宵节前,天空深蓝,午后温热,沿着巷道从城门进入关帝庙和祠堂区,经过大兴门、武魁楼、龙光书室和“介寿诒谋”圣旨牌坊,从平西古道、养正山房回到城门。静坐石阶回味,直到圆月高悬城门之上,昏黄的灯光将斑驳的墙壁映衬得十分沧桑,才依依不舍离开。

  巷道用附近溪流鹅卵石铺就,大小、形状不一,却均被岁月磨得平整且光滑。巷道有的仅容一人通过,有的则呈现上窄下宽的梯形;有的宽阔如大马路,有的则浮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弯曲感。先贤为防匪盗而设计的八卦阵,好像皇思扬的毛细血管,将古村落变得血脉畅通,却又令人如入迷宫,颇感神秘与趣味。

  如果说巷道是皇思扬的“血液”,那各式坐标则是“筋骨”。城门位于古村落制高点,背依关帝庙,俯视古码头,其上半部飞檐翘角和两个枪眼的组合宛如猫头鹰的头部。大兴门由青砖和花岗岩上下累叠而成,外城门向西开,内城门向北开,门楼顶是北帝庙,屋顶彩雕为双龙戏珠,小瓮城近看像碉堡,远看似宫殿。史上,皇思扬遭遇的兵灾和匪患多如牛毛,却历经六百年仍然立于天地之间,城门功不可没。

  如果说城门是皇思扬的地理坐标,那书院则是文化坐标。史上,皇思扬拥有大学堂、龙光书室、养正山房、关西学堂、挹华学校等各式私塾和学堂。清代武将萧凤来原来有勇无谋,受上司点拨后文武兼修,最终功成名就。其回乡省亲时出资建龙光书室,院中约5米高的尖石柱既如毛笔,可书写天地之文章;又如长矛,可上战场横扫千军。村里先后矗立的36副石旗杆夹,是皇思扬人文荟萃的证明。

  如果说书院是文化坐标,那大宅院里的官员则是人物坐标。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北帝庙碑记》记载:“迨入本朝二百年来,涌儒成泽,歌咏太平,户口殷繁,甲科继起。”史上,皇思扬共出过20多位进士和举人。如今,村里既有杨秉智的文魁楼,也有萧志君的武魁楼,其“九厅十八井”的“官厅”还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省文保单位“介寿诒谋”石牌坊。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在文化坐标和人物坐标的背后,还有滋养他们的情感坐标。关帝庙位于皇思扬的几何中心,是世人眼中的“风水宝地”。从码头沿石阶登城门,一路仰视,当望见门内正中的关帝庙时,一种朝圣之感强烈涌上心头。于村民而言,关帝庙不仅见证了他们奋斗的荣光,而且目睹了他们祖辈创业的艰辛,还将陪伴他们后辈的传承与创新,寄托他们一生的愿望。

  皇思扬各坐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脉相承。城门和大兴门由各姓氏合力建造和后续修缮。关帝庙的“龙脉正穴”由杨一腾放弃建祠堂而让出,造福一方。大土匪刘绍锦洗劫许屋地,其他村民齐心协力战敌退敌。杨秉智兴建“安和市”聚拢人气与财气。

  邻里和睦从建村开始就有典范。邻居误将申氏妈家一只个头与颜色均相似的小鸡认定为自家所丢失,申氏妈体谅邻居家穷,让邻居把小鸡抓回去。当走失的小鸡自己走回家后,邻居羞愧难当,马上归还小鸡并送鸡蛋致歉,申氏妈亦回礼了一袋红糖。一只小鸡、一枚鸡蛋、一袋红糖,传递着邻里温暖。

  既有邻里和睦,也有家族和睦。清代,许君佐从外地来皇思扬落户,杨、萧两族热心帮助,杨家基业丰厚,却将女儿许配给家贫但品正的许君佐,许族得以发展壮大。清乾隆年间,萧、杨两家因生意来往欣赏郑氏先祖诚信,多次邀请其来皇思扬定居,萧家以白银两担相赠,杨家以十亩宅基地相送。如今,各姓祠堂仍分列关帝庙两旁,数百年来和谐相处。

  皇思扬靠农耕发家,却不排斥商业,而是集种植、集散、贸易、运输、加工等多形态经营模式,一杆秤走遍天下,促成繁华圩市,“士农工商”互敬重、相扶持。清乾隆年间遇灾荒,萧志君将家中存粮借给村民,却不过秤、不记账、不计息、不限期,最终花费数千两银子,帮灾民渡过难关。灾后,村民将“惠爱可嘉”的大匾赠与萧志君。

  在皇思扬这片土地上,既有官与民的和睦,也有文与武的和睦。惠东涂姓村与冯姓村因土地建设用途问题结怨多年,萧宪章既公平断案,又持续善后,将俸禄捐出来帮助他们重建家园,被冯氏祖祠供奉神位祭拜。多祝镇武将萧凤来与增光镇会元吕龙光结为异姓兄弟,在各自家乡建学堂,却以对方名字命名龙光书室与凤来书室,成就一段崇文尚武的佳话。

  类似的和睦相处还有同门和睦、狮队和睦、文人和睦、比武和睦等故事,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聚沙成塔,代代相传。“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经》)皇思扬人将和文化变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生活方式。

  皇思扬的宗祠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和文化,难能可贵。这不是懦弱,而是基于善良的帮助;不是不竞争,而是遵守规则的公平竞争;不是和稀泥,而是更长远团结一致与相互守护。数百年来,以和为贵在此接力传承,明亮闪烁。

  行走皇思扬期间,一种温馨气息流动心间,一种春风和气的氛围令人轻松,将随性行走变成一次喜悦的“心灵回家”之路。

  (谢锐勤)

编辑:罗秋玲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