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岗位虽平凡 “万无一失”记心间
广铁集团扳道员罗裕中在“变轨”中坚守26年从未出错
“嘟!”随着一声火车鸣笛声,罗裕中挥动手中的旗子,“快拐拐拐次(K777次),拐道(7道)出库,操纵五号道岔上。”说完,他动作利索地打开锁头、拔掉插销,紧握道岔手柄扳动道岔。随着“咔嚓”一声,道岔尖轨摆向另一侧,与铁轨密贴合缝,铁轨成功实现变道,机车顺利出库。
罗裕中向记者介绍一台和自己“同事”二十多年的机车,感慨万千。
又到了“五一”劳动节,今年55岁的罗裕中还坚守在岗位上。他是广铁集团汕头机务段东莞东运用车间的一名扳道员,也是该车间仅剩的4名扳道员之一。1988年,他进入铁路系统,先后做过蒸汽机车司炉、蒸汽机车副司机、内燃机车副司机。1998年2月,他转岗当扳道员,一干就是26年。
罗裕中动作利索地打开锁头、拔掉插销,紧握摇把扳动道岔。随着“咔嚓”一声,道岔尖轨摆向另一侧,与铁轨密贴合缝,铁轨成功实现变道,机车顺利出库。
“扳道工作看起来动作简单、操作容易,其实里面大有文章。”罗裕中说,这份工作讲究“一看、二扳、三确认、四审视、五监视、六恢复”:道岔扳到所需位置,扳后要确认道岔开通方向、手柄位置是否正确、尖轨与基本轨是否密贴,确认无误后向要道人员显示开通信号。
挥动手中的信号旗,为进出站列车指引出入轨道。
2020年,为了进一步提升运输效能,铁路部门新组建了东莞东运用车间,其前身为东莞东机车折返段,主要负责京九铁路南端牵引任务机车的运用和整备工作。而今,每天有六七十对客货列车沿着京九铁路穿梭于惠州和东莞之间。
打着手电筒,逐一检查停在整备场的机车防溜情况。
虽然名字改了,但工作内容没变,罗裕中始终坚持“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原则。他说扳道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一旦出现差错,轻则引发错进股道、挤压道岔等事故,造成列车出库晚点,影响旅客正常出行;重则导致机车脱轨事故。
停车区这条小路,罗裕中每天要来回几十趟。
“我这工作已经是夕阳行业了,再过几年,也许就不存在‘扳道员’这个岗位了。”提及工作,罗裕中有一股淡淡的忧伤。他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铁路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电气化、微机控制等高科技普遍应用,大部分人工道岔已被电动道岔取代,机车运用也实现了“大轮乘、长距离”,扳道员也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和准备进站的列车驾驶员确定进库股道。
“未来,不管扳道员是否‘消失’,我都会站好最后一班岗,认真把工作做好。”罗裕中说,自己有幸见证了中国铁路日新月异的发展,把青春奉献给铁路事业,也是一段充实的经历。
所有人员横穿铁路都必须做到“一站、二看、三确认、四通过”这一安全准则。
26年来,无论进出库的是内燃机车还是电力机车,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罗裕中都标准如一,如同一个“程序员”,负责东莞东折返段的扳道和道岔保养工作,用旗语与司机进行联控,使机车按指定的径路进出库,确保列车行驶正确和安全,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完成扳道工作的扳道员,看着列车缓缓驶过。
文图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通讯员刘秋岸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黄鑫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