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从1辆到13859辆
惠州10名喜憨儿在洗车中心实现人生价值赢得尊严
在惠州,有这样一群自强不息的特殊青年,他们努力生活的样子,引来无数人的点赞。他们是惠城区慧家喜憨儿洗车中心的10名“喜憨儿”(对心智障碍者的通称,指患有脑瘫、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的特殊人群。“喜”代表“惜”,“憨”代表“笨”,“儿”代表永远是孩子)。自2022年9月洗车中心正式开业以来,这家洗车行的喜憨儿们累计洗车13859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人生价值,赢得生活的尊严。
洗车标准和普通洗车行一样
5月4日上午9时许,天空下着小雨,喜憨儿洗车中心,一如往常开门迎客。连绵的阴雨天气,让洗车中心的生意显得有些冷清。已经到店的黄博胜、陈佳浩无聊地坐在店里玩着手机。半个小时后,黄秋迪也来了,他喜欢音乐,是个“情歌王子”,见没车要洗,他拿起电视遥控器,打开音乐频道,跟着旋律唱起了歌。
“有车来了。”一直关注着外面的陈佳浩见一辆车开了进来,马上迎了上去。黄博胜、黄秋迪也围了上来。“要洗车吗?”活泼的陈佳浩与车主交谈后,接过车主手中的钥匙,大家开始分工。
黄博胜负责冲洗车顶、车头、车尾、轮胎等,冲完再给车身打上清洁泡沫,开始擦外观。黄秋迪也等到了上场的机会,拿着清洁布按照分工擦前门、后门、车顶、轮毂,之后陈佳浩拿起了吸尘器开始吸灰,每一个角落都没有放过。大约30分钟后,小轿车在众人合力下焕然一新。
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车主陆海燕的肯定。陆海燕告诉记者,她就住在喜憨儿洗车中心附近,去年发现家门口洗车中心员工都是“喜憨儿”,她就开车过来体验。“这些孩子洗车还是很仔细的,洗车也很干净,我挺满意。”
“喜憨儿”是一群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为此,陆海燕还积极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前来,奉献爱心,为扶残助残出一份力。
喜憨儿洗车中心负责人叶绿柔自中心创立以来,一直陪伴着这群“喜憨儿”。她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孩子和正常的孩子不太一样,但对待工作还是很认真的,洗车中心的标准也和普通洗车行一样,“同样价格,同样干净。”
“在喜憨儿洗车中心,通常是4个人分工合作完成洗车任务:两人为汽车冲水和打泡沫,而后有的清洗车辆外部,有的负责车内卫生清洁,有的专门清洁轮胎,力争在30分钟内完成,洗车结束后还有辅导老师检查合格之后才会交到客户手中。”叶绿柔介绍,目前喜憨儿洗车中心为10名心智障碍者提供就业岗位,为3名心智障碍者提供实习岗位,到目前为止累计洗车13859辆。
喜憨儿洗车店。
希望推动“共建车间”建设
2022年7月,古海玉夫妇先后投入近300万元,发起成立惠州市惠城区慧家喜憨儿成长关爱中心。古海玉的儿子也是一位“喜憨儿”。2017年,她接触到喜憨儿洗车中心创办人曹军,通过考察后将这一项目引入惠州落地,旨在为儿子设立一个像家一样温暖又能工作的地方,也给更多的“喜憨儿”搭建平台,给他们机会,可以和普通的年轻人一样,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我价值,自食其力融入社会。
实践证明,洗车中心自成立以来,这些长不大的“孩子”,不仅实现了生活自理,还能“准时上下班”,靠着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实现自我价值。
今年19岁的陈佳浩是里面年龄最小的,他告诉记者,在这里上班很开心,每天早上9时上班,晚上8时下班,回家后喜欢打游戏。谈及自己的梦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多赚一点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想去哪都行”。
今年22岁的黄秋迪则希望多赚点钱,“给爸爸妈妈买房买车。”
其实不光是陈佳浩、黄秋迪,这里的每个“喜憨儿”,对未来都充满了希望,他们都希望通过努力,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
喜憨儿正在分工合作洗车。
“这些孩子虽然残疾,但他们不放弃自我,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梦想,非常难能可贵。”叶绿柔告诉记者,自洗车中心成立以来,受到很多“喜憨儿”家长的关注,他们之中不少人都希望将孩子送来这里就业,但目前洗车中心的运营状况还没办法满足更多心智障碍残疾人的就业需求。
“为维持运营,洗车中心还增设奶茶店并增加汽车维修、汽车打蜡等服务,但由于顾客对‘喜憨儿’信任度不够,前来消费的顾客多选择洗车服务,洗车中心收入还比较单一。”叶绿柔表示,要让洗车中心实现良性运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喜憨儿洗车中心希望开发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残疾人就业项目,探索更多心智障碍残疾人的就业可能。比如推动“共建车间”建设,“共建车间”采用企业雇用、康园中心(喜憨儿洗车中心)培训管理、残疾人参与劳动的运营模式,连通企业聘请残疾人与残疾人求职的双向需求渠道,不仅为企业提供助残平台,还为残疾人链接合适就业岗位,形成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社会氛围。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