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惠州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大有可为

原标题:

惠州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大有可为

推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多位专家学者接受惠州日报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表示,在“双碳”成为国家战略背景下,惠州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有基础、有需求、有潜力,大有可为,将推动惠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城乡等值发展实验区,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纪红兵(中国化工学会会士)

争做石化行业“能效领跑者”

纪红兵。

  《意见》提出,到2027年,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作用更加凸显,石化产业形成乙烯540万吨、高端聚烯烃66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重点领域能效、水效达到标杆水平;新型储能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惠州市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纪红兵表示,《意见》出台对惠州来说意义非凡,为惠州下一轮发展拉开了重要的序幕。

  纪红兵认为,惠州在下一轮发展中有较为明显的优势。首先,惠州坐拥“黄金地段”,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其次,惠州在产业发展及转型方面的潜力巨大。

  纪红兵分析称,惠州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交融取得一定成效,新型储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链也逐渐崭露头角,这些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从惠州这两大产业来看,既有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得也不错,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因此,《意见》的出台,就是要‘推’着惠州再前进、再发力。”

  在纪红兵看来,《意见》也为惠州未来的发展擘画了清晰的蓝图和方向。首先,有助于惠州进一步做好发展的“顶层设计”,在“顶层设计”下分段实现发展目标;其次,提出“建设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和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为惠州下一步发展点亮“指明灯”,有利于惠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乘势而上、抢抓机遇、把握重点。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但我们仍然坚信‘危中有机’。”纪红兵分析说。那么,属于惠州的机遇在哪里呢?他认为,《意见》中提出的“绿色低碳”,为惠州指明了一条新路子。

  《意见》指出,“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纪红兵分析,放眼当前这一发展阶段,绿色低碳是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而惠州在电子信息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走得比较早,石化产业正在迈向世界一流,因此绿色低碳水平也必须向着世界一流的目标奋进。

  “应该说,在这轮竞争中,各城市应提前把‘双碳’工作布局好。”纪红兵建议,惠州应及早部署“双碳”工作,在石化行业争做“能效领跑者”,为下一轮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林 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

为惠州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发出“动员令”

林江。

  “《意见》不仅指出了惠州的发展特色及优势,指明发展方向,也是给地方放权,希望发挥地方积极性,根据自身情况因城施策。”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认为,省委、省政府赋予惠州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重任是因为惠州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本身就大有可为。

  他表示,惠州拥有庞大的石化产业,要迈向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对绿色低碳产业有着天然的需求,电子信息产业也必然需要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且惠州是全省制造业城市里面为数不多拥有丰富绿水青山资源的城市,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林江认为,绿色低碳是一个产业链。惠州究竟应该围绕其上游、中游还是下游来重点布局和发展,这不能完全交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决定。目前惠州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有很大的可塑性,应邀请行业协会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把脉献策,为产业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及定位。

  在林江看来,惠州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要深度结合惠州主导的“2+1”现代化产业体系来发展,统筹资源,加大力度研究对环保节能、环保器械、环保工艺、环保监测设备、环保监测试剂等领域的产业政策支持,惠州还可以发展与绿色低碳产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如低碳环保的碳审计、碳计算,以及相关法律服务等,鼓励企业参与环保领域的检测标准制定。

  产业发展,关键在人。林江说,随着《意见》出台,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势必需要更多人才,惠州应进一步做好引才、育才、用才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尊重企业家的环境,才能为下一步发展撑起一片“新天地”。

  “当下不少资本和产业仍处于观望状态,还在摸索未来的发展方向。《意见》的出台有望打破这种观望状态,为惠州发展起到‘动员令’作用。”林江希望《意见》在惠州各领域的广泛热议将有助于企业对客户和市场作进一步精准研判;政府部门详细解读《意见》内容,出台相关落地配套措施,使《意见》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并倾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聚力。

  ●丁 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中心原主任、教授)

加速数实深度融合,锻造发展新优势

丁力。

  “惠州的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两个支柱产业在经济中占比很重,既是惠州的‘聚宝盆’,也给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挑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中心原主任、教授丁力认为,《意见》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有两层厚望及重托:一是支持惠州深入探索,走出一条引领产业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二是支持惠州开放思想,深化改革,探索一个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惠州方案,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丁力表示,在下一轮发展中,惠州要进一步扬长补短,一方面在自己的长项上再使劲,进一步挖掘已有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潜能之余,开展前瞻性产业布局,锻造新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与深圳的协同发展。

  丁力认为,惠州要进一步拉长石化下游产业链,在精细化工和新材料领域的招商引资上下大力气,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因为这一领域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根基,在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深度融合中将能爆发出巨大的产业能量,如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先进能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惠州一定要提出有吸引力的产业发展愿景,并向合肥、深圳等地学习,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将自己打造成这一领域最负盛名和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吸引业内企业在惠州投资发展。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意见》提出的是建设“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这与以往对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定位略有不同。丁力认为,这恰好体现省委省政府对惠州顺应新时代要求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厚望。

  丁力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数字为要素的数字时代正在来临,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好,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数实深度融合发展,并积极主动深化与深圳相关产业的对接和匹配,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水平、减少经营成本、提升全球竞争力、减少碳排放,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吴志才(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

以“一化三融”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城市

吴志才。

  《意见》赋予惠州建设“开放包容现代品质城市”的战略定位,蕴含了什么厚望,带来什么机遇?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首批专家委员吴志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开放包容现代品质城市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开放包容”意指传承惠州文脉,塑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城市文化与精神,促进产业开放合作与营商环境优化;“现代”是要求坚持创新驱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端化、数字化、低碳化发展,实现经济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品质城市”则要求惠州下力气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品质和激发古城老城新活力,为广东探索一条城乡等值发展路径。

  尤其是“品质城市”建设上,惠州拥有“北部山脉、中间东江、南部海洋”的生态底色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底蕴,这是非常突出的资源优势。当前,惠州又获得了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政策优势,如环“两山”示范区、“百千万工程”等政策,“可以说,现在是惠州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实现新一轮交融的历史机遇,一定要敢闯敢干、改革创新,努力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打造美丽中国的惠州样板,展现城市魅力。”

  吴志才建议,接下来,惠州宜以“一化三融”为引领来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城市。“一化”即推进现代化,要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精神文明和全面发展角度,加强公共文化、休闲生活、教育医疗、就业增收等体系建设。

  “三融”即推进区域融合、城乡融合与产业融合。在区域融合上,吴志才建议,以生态价值创新与民生改善为重点,在惠州北部山区打造“绿色家园”;以城市扩容提质、产业集聚发展为重点,在惠州中部打造“活力城市”;以陆海统筹与立体开发、产城融合为重点,在惠州南部打造“美丽海湾”。

  在城乡融合上,吴志才建议,以“世界水准、中国气派、岭南特色、惠州风韵”为目标,以环“两山”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示范引领全市县镇村现代化建设,实现乡村提颜值、增产值、提价值。在产业融合上,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以产业“含绿量”的增加提升产业“含金量”,以区域协同发展为突破口,壮大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强市强县产业规模与质量,加强康养文旅、休闲农业等富民强村产业协调发展。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 游璇钰 侯县军

  图片 受访者提供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