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我市供销示范农场测产活动举行
单亩水稻湿稻谷产量达1438.3斤
七月盛夏,天朗气清,被谷子压弯了腰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7月10日上午,2024惠州市供销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示范农场测产活动在横沥供销农场举行。通过技术人员的实地测量,当天在横沥镇新荣村、蔗埔村测得水稻亩产量为1438.3斤(湿稻谷),取得了来之不易的亮丽成绩。
流转1149亩碎片化农田实现集约化发展
当天,在大家的共同见证下,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测产专家组公布了测产结果——水稻亩产量为1438.3斤(湿稻谷)。
据介绍,举办2024惠州市供销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示范农场测产活动,是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目的是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粮油作物单产水平,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不断增强我市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
水稻收割现场。惠州日报记者哈鹏 摄
“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十分令人欣慰和振奋。”横沥镇党委书记原学成说,在今年我市连续多月降雨、全市部分田地受灾减产的情况下,供销农场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容易。据了解,横沥镇是惠城区最大的农业镇,永久基本农田5.8万亩,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5万吨左右,稳居惠城区首位。
为充分发挥供销社联农带农作用,补齐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和产业发展短板,市供销社积极打造惠州供销(横沥)示范农场,在横沥镇新荣村、蔗埔村流转1149亩碎片化农田,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的转型升级,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农机技术和装备,综合运用良种良法,实行全机械化作业,实现了降本增效和绿色种植。在今年极端天气频发、很多耕地减产失收的情况下,供销农场实现了大丰收。
“与供销社合作后,村民的收益更有保障了。”横沥镇蔗埔村第六村民小组组长张永其说,一方面,农民可获得供销农场农地租金1100元/亩·年;另一方面,农忙时节还可以通过聘用当地村民的方式,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稻稻菜”三季轮种将亩产值提至6030元
横沥水稻供销农场于去年3月建成运营,目前面积1269亩,采取“供销社+村集体+企业”的合作方式。农场由市供销社下属企业惠州市供销储运总公司具体运营,并委托惠州供销天禾农服公司开展全程托管服务,围绕当地矮陂丝苗米和梅菜特色产业,采用“稻稻菜”三季轮作模式。
作为示范基地,该农场全面推行“订单农业+全程农业生产托管”,构建产销贯通的粮食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打造广东丝苗米区域公共品牌。通过项目支持、粮食单产提升和产业链增值,经过测算可节本增收380元/亩/造。另外,通过“稻稻菜”三季轮种,可将亩产值从2880元提升至6030元。同时,横沥镇通过供销农场“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推动267亩撂荒地复耕复种,并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造,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种植技术加持,单产增产约6.25%
在“藏粮于技”方面,负责全程托管服务的惠州供销天禾农服公司配备了多种自动化设施设备,如自动巡飞监测设备,可全自动化、定时起飞返航,按设置航线巡飞监测田间水稻生长长势,形成光谱图,为精准施肥施药提供决策依据。
惠州供销(横沥)水稻农场测产公示。
“我们还在服务站配置了专职工作人员和村助理开展服务,并且聘请省农科院和惠州学院的专家作为顾问定期开展技术指导,为我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主管李子奇说,相比于传统小农户松散种植方式,该农场围绕“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制定专业的全程种植技术管理方案,包括水、肥和病虫害防治管理。根据多年测算结果,单产平均增加约50斤,增产约6.25%。
此外,供销农场还自行研发了智能配药设备,只需单人操作,即可自动化冲洗、二次稀释、定量控制、作业配方,并形成二维码,实现农药使用可溯源,大大提升配药效率。在处理虫害方面,则使用智能虫情监测设备,有效诱捕害虫,分析预测害虫发生趋势,实现精准科学施药。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实习生钟婷 通讯员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