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在2022年央视壬寅虎年春晚上,以北宋天才画家希孟(注:王希孟是清代以后出现的称呼)的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青绿”,仅用了短短六分钟,便以其古韵雅致的中式美学钟灵毓秀、超凡脱俗的艺术表达,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
8月16日,这部从名画中间走出来的唯美舞剧登台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为市民提供一场连续3晚的文化盛宴。舞剧《只此青绿》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时,一位故宫研究员穿越时空来到了千年前的北宋,化身“展卷人”,带领观众循着七个篇章,“窥”见希孟创作这幅传世名画的创作故事。
《只此青绿》中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等莘莘匠人及当代文物修复者,在时空并置中彼此抚慰,在远隔时空中惺惺相惜,在跨越古今的对话中,生出无限的情谊。这层峦叠嶂、意味深厚的“青绿江山”,是“大匠造物”的智慧传承,是隽永的文脉传承。
孟庆旸是《只此青绿》领舞,她表示,《只此青绿》不仅是舞蹈表演,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再度创造。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传承、发扬与创新的过程。
孟庆旸介绍,她所饰演的“青绿”,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物,却代表着《千里江山图》的灵魂。主创团队从画作中使用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中提炼出了“青绿”的意象,于是有了“青绿”这个符号性的角色。
“‘青绿’像是时空的连接者。连接起了宋代的希孟以及现代展卷人,通过现代人的视角,让观众去沉浸式地走进我们的中国画中这幅千里江山图当中。”孟庆旸表示,作为演绎者,她相信能够舞台具有情感等多维度传递的功能。《只此青绿》属于传统写意类的作品,剧中没有运用特别多的戏剧矛盾冲突,而是利用情景设计,让观众循着舞者的演绎,最终台上台下达成情感共鸣。“我觉得这是舞者与观众之间达到一种惺惺相惜的默契,这种默契来源于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孟庆旸说。
《只此青绿》在题材的选择上走的是中国传统写意之路,属于抒情性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写意时基本是静态的,但是这次我们通过舞蹈的形式把它呈现了出来。”孟庆旸说。在剧中,“青绿”二字都有不同的状态,比如说,它会有层峦叠翠这样一种冷冽的状态,也会有疏离感的一样的呈现。通过不同的呈现和戏剧的冲突感,去代入人的情感。
“‘青绿腰’在剧中的专业舞蹈语汇被称作‘险峰’,它源于宋代中国画里山石的气韵感。”孟庆旸说。在本剧中,还有望月、卧石、落云等动作,演员包括头饰造型、妆容等都是为了展现这种意境感,可以说是舞蹈与绘画的完美融合。
孟庆旸5岁开始学习舞蹈,9岁便在父母的支持下来到北京求学,走上了专业舞者的道路,如今借助《只此青绿》在圈内有了一定的名气。对于如何学好舞蹈,孟庆旸认为一是兴趣一是坚持。“如果是美育教育的话,我觉得首先要培养兴趣,然后通过兴趣点去逐渐积累和成长。”孟庆旸说。而对于专业的舞者,最重要的则是坚持。
“我们剧组,三年演出五百多场次,依旧是原班人马。大家手牵手拉开帷幕、落下帷幕,最珍贵的就是这份坚持。”孟庆旸认为,无论做什么行业,学艺术也好,不学艺术也好,能够在工作岗位中,一如既往地尊重、舞台、坚守,都十分珍贵。
文字:惠报全媒体记者记者 龚妍 通讯员 钟敏玲
图片、视频:惠报全媒体记者记者朱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