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心灵园丁” 传承“爱的教育”

  新华社广州9月9日电(记者丁乐、黄国保)7岁被确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D),12岁无法行走,19岁考上中山大学心理学系,23岁进入清华大学读博,30岁做心理教师……面对逆境,陈斌不屈不挠,“你不能决定命运把你送到哪间房,但能决定是否走出房看世界。”

  相信“微光也有力量”,他成为心灵园丁,回馈社会,“接受他人的爱,再自己传播爱,带来生生不息的力量。”

  03:51“拼尽全力生活,人生真的不设限”

  刚开始走不了路,陈斌自闭自卑。“为我们勇敢活下来好吗?一关一关慢慢过。”妈妈李惠云开导他,“读书改变命运。只要你想,我会一直背你上学!”走不了,妈妈成了他的腿;四肢无力,妈妈帮着挪动按摩。

  “一开始不想父母伤心,接着想成医生自治,最后发现在书的世界我能飞很远。”为不拖累父母,陈斌铆着劲,争分夺秒学习。“妈妈让我只管去试去闯。我才发现拼尽全力生活,人生真的不设限。”最终,母子俩从惠州“走”向广州、北京,直到110斤的妈妈再也背不动130多斤的他。

妈妈李惠云背儿子陈斌上学。新华社发

  学校师长是他的伯乐。“老师给了很多力量,让我走出困境,找到方向。”

  继续深造,导师承诺“不会因为身体而拒绝”,有教无类让他勇敢申请直博。两位导师甚至为他留意细节,专门买鼠标遥控器方便汇报用,聚餐选没有台阶的餐厅;即使他动作慢也耐心等,更不因其身残而放低要求,“导师说难不是理由,重点要去做。”

  如今,他努力做“像他们那样”的老师,“无法操刀手术,我希望从心理上治愈人。”

  “他上台,就是一个表率”

  第一次面对学生,陈斌紧张了。坐在轮椅上的他,肢体语言不丰富,只能用实际内容和口头语言来吸引学生。

陈斌在给学生上课。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个人经历带来很大帮助。他真情实感、金句深刻:“身体力量比我大那么多的你们,多努力一点点,一定能实现理想。”他形象比喻、深入浅出:“意志力像一块心灵的肌肉,痛苦的人生经历能够锻炼这块肌肉,越来越强大。”

  他向学生推荐《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积极情绪的力量》等书。“阅读能汲取应对生活的力量。读好书,让我有了走得更远的底气。希望传递这份力量。”

  “学生心理问题多在情绪处理、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方面,我感同身受。”陈斌说,“回首过去,走出低谷像在泥中破土发芽,父母、师友的爱让我有顶破阻碍的勇气。”

  “他上台,就是一个表率,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19岁的大二学生张亦菲说,“听说陈老师是用鼠标一下下点击打字写论文的,突然觉得我这点烦恼不算什么。”

  “即使残疾,依然可以帮助他人”

  近期,陈斌忙着准备心理健康讲座。“通过参加公益,我发现即使身体残疾,依然可以帮助他人,自己也有价值。”

陈斌在积极心理工作室与教师探讨。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帮忙付报名费的高中数学老师;腾出午休室、宿舍的校长;主动上门按摩的老中医;带自己去摇滚音乐会、感受生命热情的同学……“更重要的是,我遇到了很多好心人、热心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陈斌说,“回馈社会,做一点微光也好。”

  陈斌加入了十几个罕见病的病友群,“希望帮大家建立信心,尽早规范治疗,好好生活。”前不久,病友阿泽说:“斌哥谢谢你!知道你的故事后,我重返学校,现在毕业了。”

李惠云陪陈斌一起去上课。 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现在,陈斌抬手都要借外力。机能彻底退化前,他只想抓紧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带父母去旅游、关注无障碍环境建设……“很充实快乐,因为我找到了实现价值最好的方式。”陈斌说。

编辑:罗秋玲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