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展览,跨越时空,为大家打开一扇通往千年历史文化宝库的大门……9月10日上午,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以下简称“云居寺历史文化展”)在惠州博物馆开幕。
市民在观展。
房山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郊房山区境内,因珍藏14278方古代石刻大藏经而著称于世。1961年3月4日,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房山石经刊刻始于隋大业年间(605-618),有高僧静琬,驻锡幽州智泉寺,鉴于北魏、北周两次灭佛的灾难,忧心佛教“末法”时期的到来,在荒僻的白带山上艰难地开创了刻经事业,以备“法难”。此后,僧人们世代相承,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图书馆,创造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迹。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以下简称“房山石经”),有“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等美誉。
纸经同样是云居寺的文化瑰宝。22000 多卷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纸经,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记忆。其中,那部令人瞩目的“舌血真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更是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妙莲寺的比丘祖慧在崇祯十三年,刺破舌头,蘸血写成这部长达八十卷、六十万字的经卷,其虔诚之心可见一斑。这部纸经不仅是信仰的崇高象征,更是人类精神力量的伟大体现,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古人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和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说到云居寺的经文,就必然要提及唐代高僧玄奘。在房山石经中,大量玄奘大师翻译的经文赫然在列,如《辽刻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五 石经》《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卷第10》《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第五百三十六》《辽刻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十一》等经典著作。玄奘大师西行取经,历经千辛万苦,带回了众多珍贵的经文,并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厚的学识进行翻译和传播。他的译经工作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经文有部分在云居寺的石经中得以保存和传承,成为了我们了解唐代佛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古寺石经历千载,不辞万里待君来。”惠州市博物馆负责人钟雪平表示,希望以此次文化交流展为契机,让更多的社会大众关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关注惠州博物馆及云居古寺,探寻石经文化,继而共同保护、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使更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惠报全媒体记者龚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