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乡村振兴招商项目落地情况
54宗项目落地计划投资160多亿元
我市在全省率先以工业招商思维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大招商,2022年以来连续三年举办乡村振兴招商项目对接会,项目落地效果如何?日前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惠州市2022年以来乡村振兴招商项目落地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记者从会上获悉,现已落地项目54宗,计划落地项目19宗,暂缓或终止投资项目29宗。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要以改革的思维更好服务和推动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全力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大招商、招好商,狠抓项目落地,真正把招商引资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推进我市乡村全面振兴。
19宗项目计划落地拟投资111.95亿元
招商引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今年5月,2024年惠州乡村振兴招商对接活动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举行,现场签约项目25宗,投资金额53.09亿元……
受市政府委托,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文正作报告时介绍,通过连续3年举办全市乡村振兴项目招商对接会,共引进项目102宗。截至2024年10月,已落地项目54宗计划投资161.57亿元,计划落地项目19宗计划投资111.95亿元。
“招商成效稳步提升,有力推动各县区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有效盘整闲散、沉睡的农村空置资源。”《报告》指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动全市积极抓好项目落地建设工作,要求市、县(区)相关部门加强对镇(街)的业务指导,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纳统,努力提高招商项目的落地率和纳统率,切实做到应统尽统,以真实的项目数据反映和带动全市农业的投资增长。在解决项目存在问题方面,要求市、县(区)、镇(街)三级联动推进项目建设,与企业保持畅通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项目进展和困难瓶颈。
健全机制确保每宗项目都有专人跟踪服务
在中国黄唇鱼种源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暨南海大黄鱼种业创新基地项目上,市农业农村局会同惠东县农业农村局多次与林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召开专题研究分析会,协调解决项目土地征收拍卖、建设用地规模落实、用海等问题,推动黄唇鱼育种中心、大黄鱼繁育创新、深海网箱建设等子项目取得不同程度进展。
张文正介绍,在强化政策支撑方面,我市梳理了产业扶持、乡村民宿、科技研发、用地、金融、农村电商等13个方面激励扶持政策,汇编进惠州市乡村振兴招商手册,为企业投资和项目策划提供清晰明了的政策清单,积极展现我市营商环境和招商诚意。
值得一提的是,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联合出台了相关工作指引,切实加强乡村振兴招商项目用地保障;举办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对接专场活动,15家金融机构对51家农业企业及8个农业产业园授信总额近40亿元,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保障。
“压实招商主体责任,提高项目招引质量。”张文正介绍,通过压实镇(街)项目招引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专人负责项目落地和服务协调保障机制,确保每宗项目都有专人跟踪服务,推动项目质量逐年提高。截至目前,项目动工率由46.94%(2022年)提升到64%(2024年),项目暂缓或终止投资率由40.8%(2022年)降低至0%(2024年)。
招商和落地政策有一定特殊性复杂性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今年8月至10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我市2022年以来乡村振兴招商项目落地情况开展调研和检查。调研组深入各县区现场查看项目建设情况,实地走访镇村干部和企业代表了解项目存在问题,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县(区)工作情况汇报,对《报告》进行了初步审查。
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余瑞芳作初审报告时指出,市政府及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把乡村振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项目集聚产业、以产业推动发展,为我市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全市乡村振兴招商引资工作呈现良好态势。
初审报告指出了项目落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项目动工率和投资完成率不高,29宗项目因前期准备不充分、选址不合理、用地审批难、资金短缺等原因暂缓或终止投资。同时,存在基础配套不够完善和服务保障不够到位等问题。
“乡村振兴专项招商工作作为招商引资工作新领域,2022年以前全省各地均没有开展类似工作,缺乏相关经验借鉴和案例参考。”《报告》认为,在项目招引上,由于乡村振兴项目不同于工业项目,在招商和落地政策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市级职能部门对项目落地要素要求等方面指导经验不足。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在牵头审核项目上,缺少对项目的全面掌握,在项目前期调研分析阶段指导力度不够等。
建议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
“要坚定不移走以工业思维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路子,立足我市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制定年度招商目标任务,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我市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能。”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要强化产业链招商思维,聚焦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龙头企业上下游,以强链补链延链为导向,锚定产业链条缺漏点,引进相关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在抓项目落地方面,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进一步梳理项目落地及建设过程中的堵点和难点,形成问题清单,定期召开项目推进联席会议,集中精力攻坚克难,理清破解路径。全力保障项目要素需求,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在用地、资金投入上优先考虑乡村振兴招商项目,保障项目建设用地尽快落实,基础设施配套尽快完善。
“从引进项目到项目落地,全过程体现出来的就是营商环境。”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本着对项目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对接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要以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打破条条框框限制,创新建立并联审批机制,强化部门联动,构建乡村振兴招商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模式,优化审批流程,高效推进项目落地,为我市乡村振兴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报告》提出,将进一步树立“项目为王”理念,聚焦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深入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围绕项目落地建设强化土地、基础设施、人才等要素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项目落地创造良好条件,推进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特约通讯员郭敏 通讯员杨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