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着力构建生产性服务业“惠州高地”
惠州是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良好的产业基础为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带来极大的市场容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12月17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主任会议,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我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会议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城市能级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我市从工业强市向服务强市转型的必然选择。要集各方之智、聚全市之力,推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构建生产性服务业“惠州高地”。
制造业当家催生生产性服务业需求
生产性服务业诞生于制造业、服务于制造业,“离生产最近的地方”往往能催生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七、八次全会相关工作部署,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市人大常委会于8月至11月组织开展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调研组实地走访市工信局等部门和部分县(区),召开由软件、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行业协会以及部分企业参加的座谈会,并先后赴成都、佛山等地学习考察。
调研组认为,我市近年来集中力量打造了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积累了较为齐全的产业门类和一流的垂直整合能力。其中,2023年,“3+7”工业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052.6亿元,占全市70%。园区内企业的集聚及庞大的产业链和产业基地更容易催生对运输、仓储、金融、通讯、科学研究等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为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提供了平台支撑。
同时,我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依托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特别是我市近年来着力构建以“丰”字交通主框架为核心的大交通体系,高效便捷通达的物流通道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大承载空间。
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省人大代表、省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夏萍日前到我市参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视察活动时,认为惠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重要和迫切,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建议发力“四大五小”领域
调研组横向比较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认为我市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规模相对偏小、比重较低,且内部结构非常不均衡,总体发展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从行业看,我市制造业使用较多的服务仍以批发贸易、仓储物流、传统金融等服务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呈‘低端绑定’现象。”调研组负责人介绍,目前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科研创新、模式创新、协同创新等影响制造业提质增效的新兴服务业占比有待提高。
调研组建议借助编制“十五五”规划契机,加强顶层设计,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细分行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产业和布局导向。紧紧围绕我市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合理谋划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顺序。
“建议将‘四大五小’领域作为我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发力点和突破口,争取发展一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开拓性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业态。”调研组建议重点培育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信息、金融、研发设计、交通物流等四个大类生产性服务业,突出抓好已有一定发展基础、带动作用强的工业设计、软件开发、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五个生产性服务业细分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县(区)自身优势产业发展各异的情况下,如何完善区域分工和协作、合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采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政策来促进或保持竞争优势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调研组建议积极引导各县(区)依托各自工业园区及自身的产业特点,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业态高端复合、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平台,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与工业园区协同发展。
开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战场”
“产品供给质量不高,市场需求有待释放。”调研组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制造业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业进展相对缓慢,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在企业内部消化完成,不仅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不足,也降低了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抑制了本地企业生产性服务的外部化进程。
生产性服务商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制造企业的服务要求,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供需不匹配决定了两者融合不紧密。
“加快推进制造企业‘主辅分离’,引导重点制造企业将服务环节剥离出来、独立发展、培育自主品牌,向行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把制造优势延伸到服务供给。”调研组建议,加大对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与设计、信息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招引和扶持力度,着力引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营业务突出、引领行业发展的大型骨干企业,通过精准滴灌、动态跟踪、政策扶持等方式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不断增强我市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调研组建议,充分利用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的重大机遇,探索打造我市引领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大力推动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物流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引领区集聚发展,开辟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战场”。同时,坚持以“3+7”工业园区为载体,搭建生产性服务业多元化服务平台,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向“3+7”工业园区集聚,推动生产性服务企业嵌入本地制造业生产体系,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和集群发展。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一业一地一策”政策体系
“卡脖子”技术虽然大多集中在制造业,但掌握其专利的往往是一些生产性服务行业领域内相对独立的技术研发中心。调研组认为,现阶段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专业化人才尤其是中高端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严重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调研中,市电子信息产业协会负责人表示,我市信息服务领域饱受人才短缺问题的困扰,人才供给呈现“数量不足、结构不优、层次不高”特征,信息服务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团队、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市软件协会负责人反映,软件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但大多数企业“招人难,留人更难”,尤其是熟练的技术人才、骨干人才外流现象较为普遍,这对以人才为关键要素的我市软件行业发展极为不利。
“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在健全人才‘引育用留’机制上精准发力。”调研组建议,建立健全用才、育才、惜才的长效机制,落实好人才安居政策,让更多人才扎根惠州。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特点和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加大对研发、信息等重点行业紧缺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合理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定向培养产研融合型人才,培育一批适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服务惠州产业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产业、兴城市、富百姓的重要策源力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提出,当前要抓紧落实市政府印发的《惠州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一业一地一策”政策体系,推动各行业凸显特色、错位发展。顺应先进制造业生产模式变革趋势和现代社会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特征,在“3+7”工业园区等制造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探索开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放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为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新业态新模式保驾护航。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翟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