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3个调研组深入龙门博罗“百千万工程”一线实地调研
城乡面貌正深刻改变 村美民富齐头并进
龙门县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正深入迈进;博罗县以实施“链长制”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标准建设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串联罗浮山与南昆山沿线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发展……
在全市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集中开会前夕,市四套班子领导及市县镇有关负责同志组成3个调研组,奔赴龙门县、博罗县开展调研。无论是推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还是镇村建设整体提升,抑或是打造富民兴村产业,一系列可喜变化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正毫不动摇把“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县域发展的总抓手,以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牵引,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全面突破,奋力打造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
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颜值便利群众,发展底气更足
增江河畔,夜色璀璨。傍晚时分,调研组一行抵达龙门县城,看到当地一些老旧街区沿街商铺外立面已经完成改造,统一更换后的店铺招牌,形成相对统一的明清风格,路灯、墙上氛围灯照亮了整条街道和建筑物。
今年以来,龙门县紧锣密鼓开展“古城遗风,活化街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一系列龙门县古城街区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改造过程中特别注重突出龙门文化特色,主要进行了基础设施、建筑主体、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四大类改造,全方位提升街区环境质量。
改造后的古城焕发新活力。一位商户表示,每天傍晚时分路灯准时亮起,吸引更多游客过来观光消费,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街”,不仅提升了街道整体美感,还激活了“夜经济”。
为了让群众能享受优质医疗,龙门县发挥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医防协同省级试点县的政策利好,于2022年在全省率先改革,将“三院”合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建立县总医院。
走进龙门县总医院,调研组实地参观远程会诊、影像诊断等项目,并详细了解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派出管理和专科团队全面托管龙门县总医院的运行情况。大家认为,该院跨区域联动高水平医院,补齐医疗基础设施短板,构建覆盖县镇村三级的县域医共体六大共享医疗平台,可以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多优质医疗资源。
调研组感受到,“百千万工程”正在深刻改变城乡面貌和格局,县城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在博罗县期间,调研组乘车沿途察看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最美旅游公路施工进展,实地考察显岗水库驿站建设情况。
惠州规划建设中国最美旅游公路,串联起罗浮山与南昆山。其中,重点打造11个旅游公路项目,公路总里程约218公里,计划2025年建成。随着项目的推进,最美旅游公路将发生大变化,环境美与建筑美完美融合,沿线风景颜值提升,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更强底气。
现场会提出,要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壮大县域经济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发展能级
推动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不断增强县域综合实力。调研组走进惠州龙门产业园区,了解园区建设发展情况。
龙门县一直坚持把惠州龙门产业园区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引擎”“主平台”“主战场”,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入驻,形成了PET新材料、厨具设备、装配式建筑等产业集聚区,先后获评省五星级服务园区、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
在位于博罗县泰美镇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调研组详细了解基地建设和进驻企业运营情况。基地自2021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按照建设方案,同步推进建设、招商、运营,着力打造大湾区的“大粮仓、大菜篮、大厨房”。在基地带动下,形成了“基地+供销社+村集体+农户”的联农带农发展模式,目前已在基地周边建成22个供销农场(渔场)、3个农产品综合服务站,连接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带动村集体42个。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工人们打包新鲜橘子准备发货。 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摄
调研组还前往惠州博罗产业园区,这是惠州市打造的“3+7”工业园区之一。该园区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电子信息等智能装备产业领域,致力打造大湾区重要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深莞惠智能网联合作示范平台、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园区。
博罗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博罗县域副中心规划,将推进园区扩容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博罗千亿园区,为惠州万亿产业助力。
惠州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推进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发挥特色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发展能级,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以“3+7”工业园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等平台为重要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县域经济。
推进强村富民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我们做好产业规划,把不起眼的地方打造成网红点……”当调研组走进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百果里农业综合体,当地相关负责人就开始分享打造乡村旅游热点的过程。
百果里是充分结合城西村苗圃场、果园、村庄等基础资源,组织城西工匠协会一众工匠打造出来的乡村文旅项目。项目引进后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还一次性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而且村民每年有租金收入,并带动当地村民就业。
龙门龙城城西村百果里农业综合体,把不起眼的地方打造成网红点。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摄
调研组对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颇感兴趣。作为全省首个村级农民工匠协会,该协会目前有乡村工匠200余名,完成农房风貌品质提升约5万平方米,有效破解乡村“千村一面”问题。现该协会每位工匠单天工价从原来的约200元增至约400元,实现以“技”增收致富。
有调研组成员提出,要继续发挥项目带动作用,特别是要激活农民工匠协会作用,带动当地工匠、村民创业和就业,把更多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通过项目带动,发展特色种植和特色餐饮等,引进社会资本做好项目建设,给村民提供创业就业机会,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达120万元……”在博罗县福田镇徐田村,该镇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徐田村加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积极发展农文旅特色产业,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
徐田村位于罗浮山南麓,通过建立“村委主导、企业运营、村民共建”的整村运营机制,种植特色作物沙葛,打造品牌民宿,将古村落景点化开发建成村史馆,积极举办菜心旅游节等文旅活动。今年国庆假期,徐田村游客超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00万元。
走进龙江镇广尾村桥背村民小组,调研组实地了解龙江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情况。该镇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探索形成整村搬迁安置、矿地修复、矿地融合等试点经验模式。调研组了解到,我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房抵押融资等各项改革试点取得了扎实成效,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
现场会提出,要把各种要素资源充分整合激活起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强村富民增收。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