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新春灯会:灯组制作完成85% 安装已达40%

原标题:

《惠州日报》记者探访惠州西湖新春灯会制作现场

灯组制作完成85% 安装已达40%

  蛇年新春脚步渐近。记者从惠州西湖景区获悉,2025年惠州西湖新春灯会花灯制作、安装等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每一盏精致的花灯背后,都需要经过无数道繁琐的工序,也凝聚了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近日,《惠州日报》记者走进惠州西湖新春灯会制作现场,了解师傅们制作花灯的背后故事。

  花灯制作工艺复杂 工人们加班加点

  1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惠州西湖景区东坡园2025年西湖灯会制作现场,只见来自四川自贡的花灯工匠们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娴熟地制作着一盏盏花灯。

  施工现场,高达10米的“赛博粤剧”头部已完成吊装。脚手架上,工人们正在进行外光源装饰。地面上,工人们有的忙着焊接花灯的框架,有的则忙着喷绘,裱糊工们紧张地进行裱糊工作,现场一片繁忙紧张的景象。 

工作人员在进行花灯光源布置。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摄

  在裱糊区,记者见到正在专注工作的王群英。只见她用胶水涂抹在丝架上,再将绸缎裱糊在上面,然后剪掉多余的部分,不一会儿花灯便已成型。王群英从事花灯制作已有18个年头,平时都是跟着公司业务全国跑。上月中旬,她和工友们来到惠州,开启了新一轮的花灯制作。“我们的工艺非常复杂,先绘图,再下料,接下来焊接,最后才由我手工裱糊。”王群英介绍,裱糊工作看似简单,但尤为注重细节和耐心,裱糊过程需要将每一处褶皱仔细抚平,确保裱糊面平整光滑,把每个细节做好,让花灯形象逐渐鲜活,这样的花灯才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多年的工作经验也造就了她熟练的技艺,在她的巧手下,不到两分钟,一个花灯的裱糊工作就完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花灯出现在大家面前。

  其实,每一个花灯的制作工艺都很复杂,从设计绘图到选材用料,从骨架焊接到手工裱糊,都考验着工人的手艺和智慧。为了能顺利完成今年花灯制作,王群英和60多名工友加班加点,埋头苦干。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一组组栩栩如生的灯组逐渐成形,在他们眼里,他们制作的不仅仅是一盏盏花灯,更是一份份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从事花灯喷绘的90后何嘉杰,第一次跟随公司团队来到惠州做花灯。虽然来到惠州不到一个月,但对惠州留下了深刻印象。“惠州很宜居,我们在美丽的惠州西湖制作花灯,很开心。”何嘉杰说,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大型花灯制作,对他而言是一种考验,“虽然过程有些辛苦,但也是一种锻炼,想到惠州市民和广大游客在春节期间能欣赏我们亲手制作的花灯,很高兴!很自豪!”

  传统文化、东坡寓惠文化与光影技术结合

  记者了解到,本次惠州西湖新春灯会,共有60多名自贡花灯工匠来到现场,共同“点靓”惠州西湖景区。“为了尽快完成花灯制作,我们的工人每天从早上7点就开始工作,忙到晚上9点下班是‘家常便饭’。”自贡远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洪英说道。

  宋洪英告诉记者,制作一盏花灯过程繁琐,制作过程中有着明确的工种划分,设计师根据花灯的主题和用途,设计出花灯的形状、大小和结构;美工按设计图纸描绘进行放样,随后钳工根据图纸使用各种材料制作出惟妙惟肖的花灯骨架造型,电工则完成光源布置和传动设施的架设,最后由裱糊工完成裱糊、粘贴,美工完成彩绘。

  “手工花灯是一门老技艺,基本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时间检验。比如莲花的制作要经过设计、放样、箍骨架、裱糊、制作附件、组装等几十道程序。如果有一步没做到位,就会直接影响花灯的整体造型和稳定性,出现花叶蓬松走样、色彩不自然等问题。”在宋洪英看来,每个花灯师傅不仅是传统手艺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凭借着一双双巧手,将平凡的材料如铁丝、布料等,做成一盏盏精美的花灯,用作品传递着节日的喜悦与祝福。花灯师傅们所承载的工匠精神,也成为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珍宝,照亮民俗文化发展之路。 

 2025年惠州西湖新春灯会效果图。 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翻拍

  据了解,本届西湖花灯以“不辞长作岭南人”为主题,用32组花灯打造中国传统文化、东坡寓惠文化和现代光影技术碰撞结合的视觉盛宴。目前灯组制作已完成85%,安装工作完成40%,“祥瑞贺岁”“花开盛世”“笔走龙蛇”等灯组已陆续安装到位,待所有灯组安装完毕后,将会进入调试阶段,并于1月26日(腊月廿七)正式亮灯。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通讯员李璐琦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