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惠州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召开
优质资源更可及 惠民水平再提升
惠州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会1月16日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召开,来自市、县(区)的9家公立医院代表同台竞技、切磋比武,话亮点、谈经验、树信心,充分展示我市公立医院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稍微打个盹,不努力,你就会落后。”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徐蓉提出,在新的一年里,公立医院一定要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经济社会发展“健康底色”更厚,群众“幸福成色”更足。
全市三甲医院有7家,县区实现中医医院二甲全覆盖
市第二人民医院红花湖院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市中心人民医院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金山院区一期)较原计划提前5个月完成封顶,市中医医院东江院区二期项目今年将正式启用,惠州重离子医学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儿童健康大楼开工在即……近年来,我市一批优质医疗资源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从专科能力看,“十四五”期间,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获批我市首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我市创建了市中心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等20个省级重点专科,遴选培育15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一批县级临床重点专科;积极推进肿瘤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行动,初步建立了“省-市-县(区)-镇(街)”四级肿瘤防治网络,市域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稳步提升。
从创先争优看,目前全市三甲医院有7家,县(区)实现中医医院二甲全覆盖。我市全面实现三级公立医院开展日间手术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提供肿瘤日间化疗服务,三甲公立综合医院100%提供多学科诊疗门诊和住院服务。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方面,我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明显,惠东、博罗、龙门“一县一策”推动运行机制改革、创新资源整合模式,有效激发内部活力。2024年1~10月,三个县总医院出院患者同比增长30.79%。
我市落实省市三甲医院、市内三级医院合作帮扶机制,6家“县(区)第二人民医院”重点打造了27个临床专科、5个名医工作室,培育建设了6个市级重点专科(基层版)。
我市还深入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全市98间基层医疗机构有94间达到服务能力“合格标准”及以上。
26家医院接入广东省健康档案互通系统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市在医改考核中持续进步,实现从2021年全省第11、2022年全省第7、2023年全省第2的“三级跳”,受到国家、省卫生健康委充分肯定,2024年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
我市医疗惠民水平不断提升,全市29家二级以上医院(公立医院28家、民营医院1家)接入“惠州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上线以来总调阅量18.72万次、总互认量7.51万次,累计为患者节省费用520.17万元。
我市26家医院接入广东省健康档案互通系统,为居民建立“一人一档”电子健康档案,推进健康档案信息安全有序开放。全市互联网医院达到10家,2024年互联网诊疗量约20万人次,比上一年增长超过40%,互联网诊疗服务认可度逐步提高。
市第三人民医院获批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第三批指定医疗机构,2024年12月31日完成首例“港澳药械通”(进口人工耳蜗及声音处理器)手术。
以高水平运营管理保障医院高质量发展
会议就如何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动员部署。
“尽管全市医疗卫生发展总体向上向好,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各医疗结构要清醒起来、紧张起来、行动起来。”徐蓉提出,公立医院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升,站在健康中国的宏观视野上,推动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会议提出,公立医院要强化公益性保障和运行机制,时刻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对标国家医改监测指标和高发指数评价体系,加快补齐内部管理短板,加快促进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高水平运营管理支撑保障医院高质量发展。要强化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健全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积极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百千万工程”,有序推进医疗卫生体系系统重塑,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要强化依法治理和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
“公立医院发展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民生幸福的关键大事,每一家医院都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角,要坚定信心,全力打一场高质量发展的漂亮仗。”徐蓉说。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苏秉成 廖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