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谈丨“偕老游”如何游出幸福感?

  有一种出游新玩法,叫“偕老游”,即由年轻人策划、带上老年人一同体验的共游模式。当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偕老游”也悄然火了起来,相关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偕老游”景区预订量同比增加三成以上。在惠州,一家老小相伴旅行的情景随处可见。

  “偕老游”与年轻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同,面临诸多现实问题,身体条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都可能成为“绊脚石”。但作为幸福生活的延伸,“偕老游”又是部分家庭的刚需。世界这么大,如何偕老去看看?

(一)

  “偕老游”悄然兴起,有着深层的社会生活因素。直观来说,“银发经济”浪潮已经卷入旅游行业,且影响持续加大。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2023年国内60岁以上游客占比超20%,消费规模突破7000亿元,年均增速达15%~20%,远超整体旅游市场增速。携程《2023银发族出游趋势洞察》显示,“子女为父母预订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翻倍,家庭多代同游订单占比提升至35%。有观点认为,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家庭将“偕老游”作为出游方式,“偕老游”有望成为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

  老年人为何变得“爱玩”了?严格说来,并非老年人爱玩了,而是爱玩的老年人多了。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2%。在庞大的旅游群体中,低龄健康老人(60~75岁)成为旅游主力之一。

  老年群体生活观念的转变,让“偕老游”更容易成行。如今,老年人观念转变日益普遍,从“重积蓄”到“重体验”、从“养老”到“享老”,越来越多老年人喜欢走出家门感受外面世界的发展变化。相关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将旅游列为退休后首选的休闲方式。不少老年人身体和经济状况较好,“有钱有闲”,体验“诗和远方”的信心和动力也更为充足。

  “偕老游”之所以能成行,也少不了年轻人的谋划、攻略和“怂恿”。特别是子女与父母分居两地的家庭,平时聚少离多,在节假日通过“以旅游代团聚”的方式,可以弥补日常陪伴的缺失。游玩只是形式,关爱、陪伴与感恩才是目的,这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亲情的重视。

(二)

  如何承接好“偕老游”带来的新流量?

  这是机遇也是挑战。积极引导服务“偕老游”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温度,也是拓展“银发经济”发展新空间、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积极发展抗衰老、银发旅游等产业,释放银发消费市场潜力。银发消费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惠州好山好水好空气,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文旅“圈粉”效应逐年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上升,对吸引和满足“偕老游”有着明显优势,应承接好这波庞大而持久的流量,以更具创意、饱含温度的服务托起“偕老游”的欢乐和幸福。

  旅游服务机构不妨开发更多家庭友好型、更具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完善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全链条服务,强化健康管理、安全保障等配套体系,更好满足“偕老游”家庭的多元化需求。比如,设计一些适合老年人的轻体力旅游线路,配备专业的导游和医疗人员,为某些患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确保旅途的安全与舒适。同时,丰富亲子互动项目,增强老中青群体在游玩中的互动交流,让大家充分感受其乐融融的家庭乐趣。同时强化自律与监管,避免出现“低价团”“购物团”等不良现象,以良好的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安全、舒适、愉快的旅游体验。

  在城市服务方面,应加快适老化设施改造与建设,特别是在酒店、公园等场所,完善适老化设施,提升老年群体行动的便利性。我市正紧扣老年群体多元服务需求,积极促进银发经济多业态发展,进一步满足老年群体康养消费需求。比如,将打造一批适老产品体验店,探索建设集衣食住行、康养旅居于一体的养老服务综合体。这些举措,将为来惠州“偕老游”的游客提供更好的游玩体验。

  旅游旺季即将到来,新的一波“偕老游”又将抵达惠州。相信在这座文化底蕴和山水资源兼备、有格调有温度的城市游玩,游客将各得其乐,留下美好记忆。

  惠州日报记者凌保康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