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文艺│东坡遗梦在惠州

  苏轼的一生,如江河奔涌,跌宕起伏。他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惠州,无疑是他生命长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章。朝云墓前的一抔黄土,丰湖堤岸的竹杖芒鞋,记录了他诸多的故事与情感,也承载着他人生的悲欢与豁达的风骨。

  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年近花甲的他,携幼子苏过来到岭南。那时,岁月已在他眉间刻下沧桑,却未曾磨灭那份从容与坚韧。

惠州苏东坡祠。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在惠州期间,虽身处逆境,苏轼仍心系黎民。他不遗余力推广“秧马”。这种形如小船的新式插秧农具,农夫骑坐其上,双脚轻点,便能滑行插秧。他借鉴自己在杭州任太守时的经验,向广州太守王敏仲提议建立医馆。他搜罗药品甚至亲自开辟园圃种植草药,免费供应给民众。他还助力修建东新、西新二桥,修筑堤坝,改善交通条件,方便民众出行。只是,毕竟官职卑微,诸多抱负终难尽展。

  当时的惠州虽地处偏远,岭南山水却让苏轼流连。苏轼徜徉罗浮胜境,曾留下“越峤真我家”的由衷慨叹。在惠州的两年多时间里,多达580余篇诗文自他笔端流淌,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惠州画卷,也让后世之人得以透过文字领略到当时惠州的独特魅力。

  他尤爱惠州的丰湖,为之易名“西湖”,并写下多篇优美诗文赞美西湖的风光。《江月五首·其一》中“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的清丽诗句,将迷人的惠州西湖与杭州的西湖胜景比肩。经过他的赞誉与宣扬,“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美谈得以流传千古。

  今天的惠州西湖,已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踏入景区,碧波潋滟处,浮洲如珠,远山含黛处,亭台隐现。在西湖景区内,有一座纪念苏轼的东坡园。园中,他的雕像临水而立,慈目远眺,似在凝望着这片土地。

  作为一名资深“吃货”,苏轼的《食荔枝》脍炙人口,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此句就诞生于罗浮山下的惠州。

  在惠州的第三年,苏轼已步入花甲之年,自感时日无多,于是在东江之畔的白鹤峰筑屋二十间,欲终老于此。然而命运弄人,宋绍圣四年(1097年),一纸诰命又将他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并且“不得签书公事”。无奈之下,他只得离开惠州,前往更为偏远的海南儋州,开启更远的飘零岁月。临行回望,唯有诗文与清名长留惠州。

  “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那得休”,这是南宋杨万里来到惠州西湖游览时怀念苏轼的诗句。惠州西湖,与杭州、颍州的西湖一样,都留下了苏轼深深的足迹。惠州这片山水,也因东坡的作为与情感倾注,而平添了许多人文底蕴,并且历久弥新。作者:李清

编辑:洪东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