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惠州大宅传奇——石狗屋
《惠州大宅传奇——石狗屋》纪录片解说词
视频截图
清康熙四年(1665年),叶特茂于沙坑黄竹坜建祖屋(石狗屋原址),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叶氏四世孙叶维新(叶特茂之曾孙)对祖屋重修,建成石狗屋,占地面积为5083平方米。
黄竹坜石狗屋。(资料图片)
【解说】
经历300多年岁月,石狗屋的守护神依然不离不弃。在屋右前方,蹲坐着一尊石狗,用一整块麻石打造而成,表情温顺而坚毅,凝望着前方。这是一尊有故事的石狗,和它守护着的围屋一样传奇。
围龙屋外的石狗。(资料图片)
在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中,石狗通常会被放在百年老屋的屋顶上,这在粤、赣、闽边界的客家民居中较为常见,这是客家山民祈求石狗驱灾挡煞保平安的原始艺术。清康熙四年(1665年)开基祖叶特茂在建造祖屋时,对面有一座关帝庙。客家话中“庙”同“猫”同音,猫会伤害燕子,而燕子是叶氏族群的象征。为使叶氏能定居下来,叶特茂在建造祖屋时,打造了一只石狗对着对面的庙宇,“镇压”对面的“猫”。还有一种说法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叶维新(字向阳,号葵)扩建了祖屋,与旁边的黄竹坜老屋一起合称为“鲤鱼屋”。前方有一座庙朝向黄竹坜,“庙”与“猫”同音,鱼怕猫,猫怕狗,为了防庙冲撞“鲤鱼屋”,就在泮池的侧边放置了一只石狗,守护着“鲤鱼屋”。
【同期】
叶饮雄 广东省惠州叶氏翠云公理事会族谱主编
2014年12月24日,这只石狗雕像被人偷了,偷到福建泉州那里,然后那部车(偷运的车辆)路上坏了五六次,开都开不走。警方一路追查,追查到(福建泉州),去到(福建泉州)在车上发现,将这只石狗运送回来。
【解说】
在民警的护送下,石狗被完好无损地送回。村民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喜迎石狗回家,并在加固的石座上写上“2015.2.6归”。那么被石狗守护的围龙屋,就叫“石狗屋”了吗?
视频截图
这种说法部分叶氏族人并不认同。叶氏族谱里阐述,围屋取名“苟”字,意味着不愁吃穿,人口兴盛。围屋前的石狗是风水狗,代表叶氏的根在这里。但或许是门前的这尊石狗的坚守足以让人记住,围屋“俗成”地被称为石狗屋。
石狗屋是乡土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叶维新在原有祖屋的基址上重建,以风水学、声学、天文学、人文为一体,建了这座马蹄形的客家围龙屋。前半部是半圆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加包心的房舍。中间包心有三进,前为鼓手亭,鼓手亭与中厅之间是天井,两旁有南北厅;中厅用屏风板与上厅相隔;上厅为祠堂,是祖和宗共有的祠堂,取堂号为“笃庆堂”。上厅背部与后半部之间有空坪,叫花头顶、花胎。两边横屋子与包心之间为天街。
【同期】
温泉 建筑设计师
围龙屋的整个结构,就像一把太师椅。背后的花胎就像它的一个靠背,前面的这个鱼塘就是它的一个脚垫,所以整个太师椅(平平稳稳的),是希望子孙后代都是四平八稳的。
现在我们所处的围龙屋的花胎的这个位置,很多人不知道花胎的寓意是什么,它有一点点拱起来的一个包,从相上来看就是女人怀孕的肚子,寓意着百子千孙。
【画面字】
围屋与堂横间的半月形斜拱地面称“化胎”(俗称花胎、花头)。
【解说】
建造者的用意何在,在历经300年风雨之后,我们在石狗屋里寻得的是先人的用心。叶维新以声学原理,在大门与池塘之间建一禾坪,巧妙地设计了池塘的高度,以产生回音效果,让他的子孙走出大门声音洪亮,气势不凡,脚踏四方,创造美好前程。
【同期】
叶饮雄 广东省惠州叶氏翠云公理事会族谱主编
五大房现在有研究记录的有3万多人,族人分布在全世界(大约)二十多个国家,最多的是在马来西亚。
【解说】
2015年石狗屋祖祠和外墙修葺一新,白墙黛瓦,气势恢宏,屋里挂着许多牌匾,文魁、武魁、诰命、司马等。
【同期】
叶饮雄 广东省惠州叶氏翠云公理事会族谱主编
我们逢春公的后人之中,有好多个人做过司马。维新公是州司马,还有其他后人也有做过司马,所以我们祠堂这里写上了司马第。
视频截图
【同期】
温泉 建筑设计师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这个围龙屋的天街。这个墙壁都是夯土墙,它下面是碎石加夯土粘在一起,(夯土)上面会放一些大一点的石头。从它的整体结构上去解读这个建筑的话呢,在稳定性上,它是符合了这个结构的要求的。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古人没有空调,而且这种房子以夯土为基础,房子里面的温度是可以自动调节的。这个夯土墙,它有一种呼吸的作用,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同期】
叶饮雄 广东省惠州叶氏翠云公理事会族谱主编
石狗屋这个大围屋,它建造到现在有200多年了,这边的房屋有100间,这围转(外围一圈)都是住人的,小时候这些屋脚那里都是行人的(通道),下面这些就是挑担的(通道),挑水、挑谷种等等,这些就是走下面(通道),以前走家串户是非常方便的。
视频截图
【解说】
叶特茂的子孙们枝叶茂盛,人才辈出。沙坑叶氏每年惊蛰拜祭开基祖叶特茂已约定俗成,风雨不改。时至300年后的今天,惊蛰祭祖仍是沙坑叶氏隆重的集体活动,祭祀中保留了许多已濒临失传的中国古代礼仪,包括行初献礼、恭读祭文、行亚献礼、醒狮参拜行礼等,仪式庄严,场面壮观。
(陈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