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央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并将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
调查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调查的提炼。调查是为了摸清情况,研究是为了看清本质。
现实中,很多领导干部都有这样一个共同感受:坐在办公室里,碰到的多是问题;深入基层调研,看到的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从问题到“问题之恼”何以发生,通过调查研究怎样寻找“解题之法”?怎么用好这一解题的方法论,为惠州改革发展打开新局面?
(一)基层连着民生,也是问题最集中的地方。一些基层解决不了的问题,通常会向上反馈寻求解决。倘若不能及时给予解决,还会引发新的问题。一句话:你不主动找问题的解法,问题就主动找你的麻烦。这就是从问题到“问题之恼”的内在逻辑。
我市创新推出一窗通办、“周六不打烊”服务范围延伸到法人事项等系列便民惠企政策举措。
工作中碰到问题,实属正常。但处处从本位利益出发,抱着“多干多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止于坐办公室听汇报、看文件,机械打勾画叉,不担当、不作为,得过且过,对问题或捂盖子,或绕开走,或“踢皮球”,或无限拖延,就会硬生生让问题积少成多、由小变大,引发系列“问题之恼”。比如一些已落地的项目进展缓慢、迟迟不能竣工,背后就有种种“问题之恼”在羁绊。
当然,“办公室”并非单指物理空间层面,更多指向的是象征意义层面。“问题之恼”的产生实质上也并非因为坐在办公室,而是因为眼睛朝上、浮在面上的工作作风,凡事用唯上代替务实、以“正确过程”代替担当作为,形式主义泛滥空转,官僚主义盛行作祟,一味躺在“舒适区”的懒政惰政。
问题产生于基层,破题办法也蕴藏于基层。进一步讲,只坐在办公室里,不但难以找到有效的“解题之法”,还会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之法”,靠闭门造车主观臆想不来。只有深入产生问题的现场,全面了解情况、弄清楚症结的根源,方能开出对症的良方。
(二)
解题之法,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来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调查研究。
回顾惠州改革发展历程,如果当年不主动寻找“拔穷根”的“解题之法”,及时调整发展方向,那么从农业地区到工业大市之间,可能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惠州港。
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地方财政困难、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时任惠阳地委书记邓华轩在带队到各地多方调研、赴苏南向社队企业学习取经后,正式拍板以引进“三资”企业为重点,明确“办实业、打基础”的发展思路,要求领导干部把“屁股”掉过来,坐在工业“板凳”上。沿着这一工业化发展方向,经过40年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持续努力,如今的惠州已蝶变为“万亿工业大市”,经济总量从当初的几亿元一路攀升至5000亿元大关,连续10年稳居广东第五城。
“解题之法”来自调查研究。对于问题答案和“解题之法”,不去下面走走、调查了解真实情况,不去外地看看、研究学习开阔眼界,坐在办公室里靠个人去想,无论如何都很难想出来。如果靠拍脑袋决策、凭经验干事,惠州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
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既不能马虎,更不能省略。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听真话、察实情,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有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和善于发现问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方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只有扑下身、沉下心,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决策。
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就隔座山。实践中,一些地方和部门,之所以把惠民好事办成了扰民坏事,群众不买账也没好话,说到底,还是前期的调查研究少了一些、浅了一点。只有带着群众感情、揣着现实问号,科学拟定调研方案,真正深入矛盾凸显的现场、切入问题关联的要害,掌握真情况、研究真问题,才能获得管用好用、群众又叫好的“解题之法”。
(三)
经过三年抗疫,提信心、保增长,恢复发展成为今年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同时全国各地都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加上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发展机遇稍纵即逝,特别是老经验不管用、老路子行不通的情况下,这个时候不妨多深入问题现场、多开展调查研究,另辟蹊径寻找新思路、新解法。
石化产业园区全景图。
勇于挑战自我思维定势,认准了就抓紧干,把一些“不可能”变成可能。有的事情在做之前,看似不可能,甚至都不敢想,其实跳出固有思维,真正着手干起来,在扎实做足调研功课、切实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拼尽全力积极争取,就能干成。比如,20世纪90年代,惠州引进当时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2020年开工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从谈判到完成审批、正式开工仅用时18个月,都属于起初看似“不可能”乃至“不敢想”的事,通过主动打破思维定势,充分做好摸底调研和多方准备,认定可以干并干成事的典型。
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各级党员干部尤其领导干部都应该紧起来、快起来,只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真正弄清“问题之恼”症结所在,真正明白所做之事有利于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市人民过上更好日子,就应当拿出“狮子搏兔”的气魄大胆干、坚决干。
干部干部,就要担当干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切实练好调查研究这一谋事成事基本功,以此获得真知灼见,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历史和人民必将铭记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
惠州日报记者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