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谈丨短视频的“假戏”,为何还在上演?

  今年年初,网红“户外东子”一行在惠州市区直播时,被现场打假。人们大喊:“全是假的,假直播!‘户外东子’全是剧本、演员,所有的外卖员全是演员,我们有证据。”面对多人的质疑,“户外东子”一行直接离开。有媒体报道称,某短视频平台上,“户外东子”两个百万粉丝账号均被平台提示“请谨慎添加联系方式,如涉及交易,谨防上当”。

  你以为的真实,可能只是摆拍或剪辑特效。轰动网络的“生活困苦的大凉山女孩”“女外卖员车子被偷后在路边崩溃大哭”“给住院婆婆吃泡面”“秦朗在巴黎丢作业”等,都是自编自导的闹剧,惹得怨声载道。2023年12月,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专项行动,可如今摆拍制作和技术生成虚假短视频的违规现象仍层出不穷,为何?

(一)

  其一,不当得利心态驱动。无底线摆拍往往可迅速带来高点击率和关注度,这些流量可以转化为广告收入、商业合作等,各种花哨的操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关注、变现流量。比如,“凉山孟阳”一开始就是在网络平台上先发布一些编造的“悲惨身世”和“哭穷卖惨”假视频吸粉,在粉丝量突破10万后,就开始了带货之路。

  为了以假乱真,一些短视频内容创作者真的“很拼”,他们挖空心思搜集题材,精心策划、摆拍,甚至雇佣演员来演绎虚假的情节,再通过剪辑、配音等手段营造一种“真实感”,认认真真地造假,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所以容易骗过网友的眼睛,获得共情同情。

  其二,部分网友缺乏辨别真伪的意识和能力。网友感慨,近一两年来情绪屡受网络影响,曾为“江西胡鑫宇失踪事件”担心着急,为“云南工商学院有女生遭3名黑人性侵”义愤填膺,为“多名孩子被偷,疑似被贩卖器官”惊恐未已……基于同情心,多次从“小黄车”购物以表支持。部分网友屡屡“上当”,体现了辨别视频真伪意识不够、能力不足。有网友坦言,在“同情心”“愤怒感”“正义感”迸发之际,很难静下来思考视频背后的事情,理智根本不在线。

  其三,网络平台把关不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国内短视频用户规模约为10.26亿,而手法娴熟的造假视频制作团队,照着婆媳斗争、性别对立、贫富差距、乡村困境、家庭大战、“小三”上位、外卖员悲惨遭遇、孕妇征婚、农村凄惨生活等“剧本”,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一条短视频,“女外卖员车子被偷后在路边崩溃大哭”的视频从准备到拍摄,前后只用了不到7分钟。面对海量作品,一些网络平台根本无法有效审核,让造假视频容易浑水摸鱼,大范围传播。

(二)

  有被忽悠“瘸了”的网友说,得知曾感动得一塌糊涂的视频被警方证实为摆拍造假后,后悔当时太“好骗”了,不仅傻傻哭过,还花钱买了视频链接中的假冒产品。

  实际上,造假视频的危害,远不止上面所言。占用网络资源、滥用大众同情心、颠覆传统伦理观念、制造社会矛盾等,都是看得见的危害。对于造假视频,要认真辨别,坚决拒绝。公众、网络社交平台、社会监管等各方都要发力。

  公众要提高识别和防范能力。每个人要有“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的思维意识,对于可能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短视频,不明真假之际不转发、不点赞、不评论,让“子弹多飞一会”。若发现造假短视频要及时揭发举报,阻止摆拍造假视频大范围传播,让造假者付出应有代价。

  网络社交平台要切实负起管理责任。各平台严格按照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要求,多在日常监测上下功夫,持续优化作品审核方式,优化平台算法和推送机制,让摆拍造假的视频失去传播渠道。同时鼓励优质内容创作,倡导和传播真实、客观、有价值的信息。

  社会层面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公安机关、网信部门要投入更多力量“打假”,抓实短视频源头治理,果断切断相关利益链条,让那些制作假视频传播虚假信息的人无法获得经济利益,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代价,在社会上形成有力震慑,产生良好教育效果。

  惠州日报记者凌保康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