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2023-2024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获奖学生、教师名单,全国共有398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和60名优秀指导教师获得奖励,其中,广东省有16名学生和2名教师获奖。
当前,广东正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人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也让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将目光投向了基层。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与基层,如何才能实现“双向奔赴”?
(一)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安邦之策。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注重目标引领,着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事关就业基本盘的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规模再创新高,这使得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加上多种因素叠加,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传统观念中,大学生毕业后往往喜欢到大城市闯荡,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机会。此外,一些大学生对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了解不足,认为基层就业环境艰苦、待遇低、缺少发展空间,从而弱化了扎根基层发展事业的动力。
大量大学生扎堆大城市,导致一些大城市大学生“过剩”,这与许多基层单位面临的“缺人才”,存在无人应聘、人才流失等情况形成鲜明的反差。
(二)
事实上,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基层同样孕育着无限机会和潜力。
近年来,“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的加速推进,惠州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城镇魅力不断彰显,越来越多青年返乡就业创业。
博罗创业青年叶伟荣,2022年和伙伴在兰门村创立了自己的帐篷营地,第二年露营地总营业额就突破100万元,个人月收入也在2万~3万元之间。
回乡创业95后餐饮店店主陈嘉劲,运营着本地最大的外卖平台,同时还进行水产批发等业务,成为当地有名的创业者。
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近年来,惠州人社部门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开展“三支一扶”计划。据市人社局统计,截至2023年,惠州共有22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惠州各县(区)开展“三支一扶”。他们当中,有投身基层、把医疗服务带到群众身边的乡镇医生;也有扑下身子、扎根泥土的乡村振兴带头人;还有给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快乐的乡村教师……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不仅可以为家乡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更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三)
投身基层,大有可为。然而,长期以来,受成长空间、薪酬待遇等多重因素影响,年轻人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甚至一些已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也受上述因素影响选择离开,基层因欠缺新鲜血液导致发展受限。
如何才能让大学生与基层“双向奔赴”?笔者认为,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基层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并拿出务实管用的优惠政策,完善各类人才招引、培训培育、激励配套措施,让高校毕业生愿意留、留得下、发展好。基层也要做人才工作的“有心人”,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基层岗位薪酬待遇和福利水平,完善职业发展规划和晋升机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同时,青年大学生也要适应时代变化,转变就业观念,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中,“俯下身子、沉下心来”,在服务基层的实践中磨炼自己,在摔打、考验中磨出真功夫,长出硬本领,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基层发展实现“双向奔赴”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各方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搭建好干事创业的舞台,才能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家乡建设,让他们安心在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大显身手,真正实现“双向奔赴”、互相成就。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