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惠州手艺人:守艺东江 传灯岭南

  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匠心无疑是传承的动力和源泉。指尖忙,劳动美。手艺的传承,在指尖坚守,在巧手传递。在我市各县区,各类手艺人在默默守着手艺初心,他们精益求精,用指尖的灵动,打造出称心如意的工艺品,制作出精美的匠品。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份情怀,还有一份执着。

  “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惠州日报记者兵分多路,与部分手艺人代表现场交流,零距离感受他们的匠心独运,实境体验劳动之美,赞叹传承之美,传递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多元内涵。

  【麒麟头】

  篾骨镂云铸麟韵 纸衣叠彩焕新辉

  作为客家人南迁的见证,惠州民间很多地方都有在节庆期间舞麒麟祝贺的风俗。然而,大多数人都只知麒麟舞起来威风八面,却极少人会去探究那精美的麒麟头是如何制作的。

颜新权在给麒麟头扎架子。

  在惠城区马安镇柏田村,有一位制作麒麟头的95后手艺人,他叫颜新权。颜新权用竹篾为骨、纸作衣,让麒麟头制作焕发新生机。他不仅传承了传统技艺,还通过创新设计,让麒麟头更具时代感,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这一传统文化。

  颜新权自幼痴迷于龙凤图腾的灵动线条,总爱执笔描摹那些传统纹样。2014年,美术专业毕业后,他曾涉足厨师行业,也曾在培训机构担任美术老师。2015年,家乡麒麟队的老师傅颜超英到他家做客,提及村中麒麟队缺少年轻力量,希望收他为徒。颜新权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颜新权开启了与麒麟文化的不解之缘。在练习舞麒麟的间隙,他总喜欢端详那尊传承数代的麒麟头,萌发了重新制作一个的想法。

  2016年,颜新权开始尝试翻新麒麟头。他将老麒麟头拆开后研究了一番,很快就把它翻新制作好。邻村的麒麟队一看翻新的麒麟头不错,也拿来让颜新权翻新。几次下来,颜新权的兴趣越发浓厚,觉得翻新麒麟头不够过瘾,干脆自己动手做新的。

颜新权在制作麒麟头。

  “有段时间,我白天在机构教画画,晚上研究麒麟头扎法。”颜新权说,当时,他买来一个新的麒麟头拆解,观察其竹篾骨架的编织方式,并逐步还原骨架结构。他还参考类似的影像资料、纪录片中的花纹设计,并专程跑到东莞、汕尾去请教专业的麒麟制作师傅。

  而今,他已将麒麟头的制作技艺熟记于心。他介绍,制作麒麟头共有四个过程:“扎(扎架)-扑(贴纸)-写(彩绘)-装(装饰)”,分别对应骨架构建、表面塑形、纹饰上油、饰物安装的工序。

  扎和装两个步骤最困难。完整制作一个麒麟头,至少要两周。其中,扎架子需要一周。“扎架子时,必须确保左右对称,任何微小的曲度差异都会导致最终效果大相径庭。”颜新权介绍,扎架子的难点在于要扎得饱满且线条流畅,这需要极高的精准度和耐心。“在扎架子时,我会先用竹篾精心编织出麒麟头的骨架,每一根竹篾都要经过反复测量和调整,确保其对称性和饱满度。”

  在贴纸环节,要先刷白乳胶,再小心翼翼地贴砂纸,确保接缝平整光滑,对易磨损部位多贴一层。在将近30分钟的时间里,颜新权仅贴好了半个巴掌大的地方。

铺贴麒麟头。

  在制作麒麟头时,他还注重创新。以前,麒麟头线条比较粗糙,纹路、图案、颜色搭配也比较传统保守。在纹饰彩绘环节,他格外注重图案与色彩符号结合的意蕴。他希望通过创作,让麒麟头的祥瑞符号有更深层的文化密码。例如,花开富贵寄托生活愿景;福禄寿喜的组合,通过红蝠(福)、铜钱纹(禄)、蟠桃(寿)、双喜字(喜)的具象化表达,传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他制作麒麟头还注重实用性:“麒麟头重量都在3斤左右,太重了,舞麒麟头的人会很辛苦。”

  【客家凉帽】

  竹漪漾处见匠魂 三代传灯守篾痕

  客家凉帽是客家文化的一个符号。在惠阳区淡水街道,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组装式儿童凉帽。

  1970年出生的陈瑾瑜是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母亲朱冠玉是原淡水凉帽厂一员。耳濡目染让陈瑾瑜从小就对这门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破竹到成帽,一顶客家凉帽的诞生需经过20多道繁琐工序。跟母亲学艺46年,陈瑾瑜的技艺日益精湛。在采访中,陈瑾瑜向记者展示了一番。只见她熟练地操弄着竹篾,不一会儿,凉帽雏形便在她指间显现。然而,这只是漫长制作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步骤。破竹、织篾、扫桐油、压制、定型、切头、剪边……完成一顶完凉帽,需耗费整整一天的时间。

陈瑾瑜将自己的家打造成客家凉帽传承基地。

  陈瑾瑜深知这门技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2010年,她成立了惠阳淡水信宇凉帽厂,正式接过凉帽制作与售卖的重任。然而,在网络飞速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年代,传统物件逐渐被边缘化,客家凉帽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对此,陈瑾瑜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坚定了她传承客家凉帽制作技艺的决心。陈瑾瑜的丈夫苏剑波、女儿苏奕禧也参与到这项手艺的传承与发扬中。其中,女儿苏奕禧在凉帽文化宣传、竹编创意制作上提出了不少巧思,做了大量工作。苏奕禧的加入,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客家凉帽和竹编产品。

制作客家凉帽。

  有了创意加持,陈瑾瑜开发出竹扇、小灯笼、杯垫、摆台、耳环、竹编收纳盒等一系列以凉帽制作技艺为基础的衍生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保留了凉帽独特的文化元素与编织纹样,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使其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与审美喜好。她还巧妙地设计材料包,采用让消费者亲手制作的方式,增强现代人对传统技艺的体验感和获得感,让凉帽文化在互动中得以传播与推广。

  除了创新产品,陈瑾瑜还特别注重凉帽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她和家人多次走进学校、社区、景点,开展体验课程、讲座等活动,让更多人认识凉帽、了解客家文化。在她的耐心教导下,社区居民、学校师生等都能快速上手制作。在女儿的帮助下,陈瑾瑜新接触了线上平台,通过小红书等平台发布了有关凉帽文化知识,通过开淘宝店售卖客家凉帽等竹编产品,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如今,淡水客家凉帽文化在陈瑾瑜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从惠阳淡水街道辐射至周边东莞、深圳、香港等地,甚至通过线上平台走向了全国乃至国外。

  【银饰发簪】

  银火淬簪承古艺 渔风錾韵绽新光

  在惠东县稔山镇圩镇,一处老巷子藏着一间广受当地沿海渔民喜爱的手工发簪店。这间发簪店现在由手艺人胡加明在操持着。

胡加明在制作银簪配件。

  灵动的步摇,精致的花簪,轻轻一动便发出悦耳响声的流苏,组成了一套独具沿海特色的发簪。日前,记者来到这间发簪店时,胡加明正在专心镶嵌着发簪配件。

  在发簪店里,有两张充满岁月痕迹的工作木台,上面有序摆放着大小不同的盒子,旁边有个放满零件和工具的架子,这便是胡加明的工作间。胡加明今年44岁。他家从祖辈开始就是银匠,他从小就看爷爷和父亲打造发簪。

  胡加明坦诚地说,因为市场需求越来越小众,觉得发展空间不大,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安心做手艺人,也曾到大城市打拼过。后来,父亲因年迈难以做精细活,但这门手艺不能失传。“这样的手艺需要传承,也值得被更多人看见。”胡加明说,30岁时,他决定回到家乡小镇,钻研发簪制作技艺。因为从小就有接触,加上性格沉稳,他很快就能独立制作发簪,并研究更新颖的款式。

  胡加明主要制作的产品是全套渔家婚嫁银饰发簪,广受香港、惠州等地客户青睐。在传统婚礼中,发簪常常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制作工艺融合了镶嵌、錾刻、累丝等多种技法,造型上多以吉祥图案为主,蕴含美好寓意。

银簪款式较受市场欢迎。

  胡加明介绍,传统发簪材质多为银制,后因防锈与保存需求,逐渐改用铜镀金材质。早期发簪样式简约,以素簪为主。而后随着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融入动态元素(如弹簧、链条)和贝壳、鱼虾、铜钱、寿桃等寓意吉祥的垂坠饰品,形成错落有致的立体效果,根据市场需求推出“龙凤呈祥”“蝴蝶飞舞”等复杂款式。

  胡加明向记者现场展示了凤凰剑簪的制作流程。他取出150克银料倒入石英杯,用火枪以1200℃熔炼成均匀液体倒入长条模具,形成银条和银块。随后,将银条锤打成长方形,辅以压片机压制成4毫米宽,截18厘米长,再打磨抛光成簪棍。银块则锤打压制成长薄银片,裁成小方块,放入模块压出图形剪出凤凰图案,并打上孔洞,方便接连8字圈或水晶珠。在他的手上,原本粗糙的银料正逐步变样。伴着1000℃火枪滋滋的声音,凤凰和簪棍和小银粒、银丝线等配件相焊,流苏制成以双鱼、桃叶等图案和8字圈等。剑簪主体、凤凰与银留苏用酸洗去出表面污迹,然后上抛光机抛光清洗。风干去除水迹后,红绿色水晶珠子用铜线捆绑在剑簪主体和留苏上,最后剑簪主体、凤凰和留苏组合一起,一项成品剑簪就已经做好了。

镀金材质渔家发簪。

  工序在胡加明的口中说出,听上去好像很简单,但其实每一步骤都离不开耐心细致。精美的制作,让胡加明的银饰广受欢迎。胡加明说:“收到最多订单的时候,需要同时制作5~6套发簪,一套银饰发簪制作下来需要需耗时半月以上。”

  最近,胡加明正忙着新工作室的装潢和搬迁。“越来越多人关注手艺人,这让产品有了更多展示机会。手工体验、手工打造不同款式的金银饰品等,是搬了新工作室想尝试的事情。”

  【手工炒茶】

  千揉百焙凝春韵 一捻一炒醒茶魂

  惠州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手工炒茶技艺的传承与发扬,是惠州茶艺人的坚持与执着。

  博罗县湖镇镇石芽坝山茶在惠州茶中有着一席之地。湖镇镇岗南村叶屋小组是石芽坝山茶的主产地之一。梁结莲是一名外来媳妇,2001年嫁到叶屋小组后,就跟着家公学手工炒茶。

  时值春茶的末期,但梁结莲依旧忙碌。她忙着炒茶,把茶叶中蕴藏的春味,通过巧手炒制,传递到茶客的杯中。

 

梁结莲在揉捻茶叶。

  手工炒茶工序繁琐,耗费体力、耗费时间,但她仍乐在其中。“好茶就好比匠人的好作品,当一口清香的手工茶入口,所有的疲惫将烟消云散。”

  经过多年的磨炼,梁结莲已深谙手工制茶之道。晾青、杀青、揉捻、再杀青……每个步骤她都熟记于心。她向记者粗略算了一下,手工制茶的工艺不少于13道,“往细里说会更多一些。”在这些环节中,杀青看似简单,却很考验技术和火候的拿捏。她说,杀青需要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杀青时,要把晾好的茶青倒入温度高达300℃的炒茶锅中,不断翻炒,确保每片茶叶充分烘烤。“起锅后,要把它们迅速摊匀,不能堆积,不然茶就不香了。”

  第一次杀青后,需要进行揉捻。这也是茶叶塑形的最重要一步。在揉捻过程中,力度、方向均有讲究,只能使用暗力,不能用明力,不然茶叶会变碎茶。“这是一个力气活,很考验体力和耐力。”梁结莲说,刚开始的时候,一轮揉捻下来,手臂、腰、手腕都会很累,一天下来就更不用说了。揉捻完成后,还需要再次杀青。

茶叶晾青。

  采茶一般会清晨上山,然后中午把采好的茶青背回来,在制茶作坊里晾青,下午3点开始炒茶。每天晚上基本要到九点半之后才能吃晚饭,“这已经算早的了。”她解释道,手工炒茶是一个连贯的动作,一般要把茶炒到六七成干才能停下来歇息一下,早了会影响茶的品质。忙到晚上12点,甚至凌晨两三点也是经常的事情。

  手工炒茶,需要用柴火。“茶是很容易吸味的,用柴也很有讲究。”她说,炒茶时,不会用桉树、樟树这些味道比较重的柴火,多用荔枝木、龙眼木等。在杀青时,炒茶锅的温度很高,稍不留神手腕也会被烫起泡。“杀青的时候,动作要快,要用手不停地翻动,这也很关键,不然茶青容易粘锅。”

梁结莲在给茶叶炖火提香。

  炒茶是耗时间、费体力的技术活、讲究活。梁结莲感叹道:“火候的拿捏,技术的加持,细节的把控,这些都很讲究才能制出一锅好茶。”

  策划 惠州日报记者曾兴华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洪鹊儿 李芳娟 叶文青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许文昌 洪鹊儿 叶文青 摄

编辑:洪东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