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端午】影像丨端午佩戴香囊保安康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在民间,端午也叫作“端阳”,是夏季的开端。自古以来,民间皆有喝雄黄、戴香囊、插艾草等习俗,而在这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智慧与生活经验。其中,端午佩戴香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

  香囊又叫香包、容臭、香袋,是古代汉族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薰草、艾叶等香料。其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缝制香囊是惠州妇女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在端午节前,她们用绸布或花布作面料,用丝线缝制一个小布袋,接着往小布袋里面填充配有雄黄的香料,再把填充口缝制密封,这样香囊就做成了。香囊的形状有心形、菱形、桃形等,千姿百态,玲珑可爱,并随意赠送给家中小孩和亲朋好友。不过,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端午节缝制和佩戴香包这种传统习俗慢慢消失。

  

学生们穿针引线将红色的绸缎穿起来。

  将淡绿色的绸布跟红色的的绸布缝在一起。

缝合香囊。

  端午节体现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心愿。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心灵手巧的惠州人重拾香囊制作技艺,除了孩子,不少大人也在端午节佩戴起香包,成为一种新风尚。

  

  学生们认真制作萝卜香囊。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市缝舍拼布工作室负责人李海玲从事拼布手作教学多年,5月30日,她走进惠州市第一小学开设公益课堂,教授学生制作萝卜香囊,寓意“博学多才”。学生们穿针引线,在香料气味中裁缝,专心致志将一个个香囊制作完毕。

  李海玲表示,今年端午假期,除了萝卜香囊,她还制作了长寿花香囊、木棉花香囊,分别寓意健康长寿、珍惜眼前幸福,在个人工作室和合江楼教授成人制作,让更多人在手作中感受创造的喜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图 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