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八届中医科学大会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

第八届中医科学大会聚焦新时代中医药使命担当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应对世界百年变局,中医论道共话担当。

  11月5日至6日,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医科学大会召开。

  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北京、惠州两地分设线下会场。2位国外诺贝尔奖获得者、16名两院院士、3位国医大师及中医药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云端相聚,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医药的担当”为主题,围绕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这是中国中医药界乃至世界中医药界的顶级学术会议。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与世纪疫情影响深远的当下,这场精彩的云端论道,为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医药的智慧与力量。

第八届中医科学大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这是惠州会场。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汤渝杭 摄

  国家战略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在新征程展现中医药担当作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其中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今年3月,《“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印发。《规划》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大会从国家战略层面研讨中医药的优势与未来展望。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孙瑞娟等立足当前中医药发展前沿,既从政策理论方面解读了中医、中药的发展规划,又从近期研究成果方面阐释了中医药的重要科学问题。

  “中医药的传承、发扬和创新因现代科技的融入迎来了新的机遇。”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在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保护和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中医药释放新供给,创造新的经济增长集群,促进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科技是中医药发展的翅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中医药人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中医药价值,为全球医药科学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要着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说,中医药发展要以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胸怀,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中医药作用、作出中医药贡献。

  中医药助力全球抗疫获肯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力量

  中医药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世人再次认识到中医药的宝贵价值,通过中西医联手铸牢生命防线,成为我国新冠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今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明确肯定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有效性,突显了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大会较为系统、全面梳理了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疫苗与中药》、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COVID-19病理学》、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源自中草药活性成分的抗新冠病毒候选化合物的发现研究》、名医刘清泉《基于疫病救治谈中西医融合的思考》等报告,用严谨的科学研究,从多个角度介绍了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临床科研进展,对“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世纪疫情,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率先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国际抗疫合作。我国公开发布多语种版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中医药诊疗方案,向部分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药产品,选派中医专家赴相关国家和地区帮助指导抗疫;“三药三方”等抗疫类中药海外注册取得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认为,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中医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和临床经验,中医药现代化有助于中医药更好走向国际化。

  全国名中医张德忠指出,“中医药人应积极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积极进行中医药科学研究,推进中西医结合抗疫模式走向世界。”

  聚焦医学科研前沿领域,促进中医药研究转化和创新发展

  “中医药的传统知识是基于多年的经验,我们现在想要做的,就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建立起连接。”诺贝尔奖获得者让-马里·莱恩(Jean-Marie Lehn)在报告开场白中说出“创新”的意义。

  中医科学大会的使命是用现代的语言来解读中医药、用现代的技术来证明中医药的作用和价值。大会不仅深入交流了中医药重点领域的学术进展,更交流了国际医学相关领域最新进展。

  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厄温·内尔 (Erwin Neher)在《细胞信号、离子通道和中医药》报告中,分享了他和同事发现离子通道的研究过程以及与离子通道相关的研究成果;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让-马里·莱恩(Jean-Marie Lehn)在《从分子到超分子化学——生物有机和生物医学》报告中,介绍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并对超分子化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为中医药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与会的专家、学者还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白血病、糖尿病、风湿免疫疾病等临床重大、疑难疾病,中药药理学研究与中药资源开发,期刊与中医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交流,将对中医药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从2014年至今,8届中医科学大会共邀请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专业授课,共有80人次的院士、30人次的国医大师、100余人次的医药界著名专家、教授作主题演讲。他们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对生命健康领域传承发展中医药问题进行了大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为中医药学提供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与研究工具,对促进中医的传承创新、跨越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科学大会搭建了一个中医药交流的高端平台,可以让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探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潘华峰看来,大会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全球中医药人的智慧。

  赓续中医药文化基因,惠州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

  “仙道抱朴潜修善,采药诊病炼丹红。肘后备急活人书,启助呦呦诺奖功。”张伯礼赋诗《罗浮颂道》祝贺中医科学大会召开,也道出了中医药的千年传承。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1700年前,东晋医学家葛洪于岭南罗浮山修道,他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千古名方,不仅救治了疟疾患者,还启迪屠呦呦研究员成功提取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病人的生命,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浮山下四时春,中医精髓继往开。这是继第三届、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后,中医科学大会第三次在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召开,对于更好弘扬中医药文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指出,粤港澳中医药合作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将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医疗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国际化高地,走出一条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服务大湾区建设大局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温金荣介绍,凭借深厚的中医药历史沉淀与健康产业基础,惠州正积极抢抓国家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等重大机遇,聚焦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一批中医药领军企业,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聚焦中药材种植,大力实施“地道南药惠州种植”工程,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南药种植基地;聚焦医疗服务,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建成一大批独具特色的中医医院、中医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中医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传承精华显担当,守正创新谋发展。中国中医药继往开来,持续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