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众智聚合力 谋发展谱新篇——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原标题

集众智聚合力 谋发展谱新篇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市政协委员李书娴

  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 做强新型储能产业链条

李书娴。

  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1800万辆。目前汽车动力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为6年至8年,国内早期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陆续进入报废期,2022年全国动力电池报废量约为42.2万吨,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需求日益迫切。

  惠州是国内新能源电池的重要生产基地,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入选了“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新型储能集群相关的企业超1000家,2023年产值约1160亿元。目前,惠州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拥有恒创睿能、世合科技和中商锂新能源等企业,年生产处理梯次利用产品设计产能达2.5万吨。

  但是,惠州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主要是与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不匹配,回收服务网点水平参差不齐等。

  为此,建议规范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及时跟进上级制度要求,明确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各环节主体责任,有效落实退役动力电池回收规范化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再生资源回收点的环保检查和安全生产检查;依托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开展动力电池流向追溯,落实溯源管理。

  建议建设专门的产业集聚区,在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合理规划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集聚区,引导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进入化工园区,完善用电、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加强危险品贮存运输、电池拆解等方面监管。同时,引育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支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培育出3~5家国内龙头企业,围绕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实行以商引商,并鼓励本地产业链上下游联手“废料换原料”,推动动力电池原材料的闭环管理。

  此外,要强化科技支撑,鼓励行业创新联盟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研发,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大高效拆解、再生利用先进工艺、设备的推广应用力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参与动力电池回收通用要求和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等领域的标准制订。

  ■市政协委员肖建国

  活化利用东坡文化资源 打造桥东半岛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肖建国。

  东坡寓惠期间,留下文学作品580多篇(首),惠州保存至今的苏迹20余处,是国内苏迹留存最多的城市之一。但整体上我市对东坡文化IP的活化利用尚不充分,城市的东坡印记不明显,现有景点的文旅融合度不高、吸引力不足。

  惠城区桥东街道曾是延续一千多年的归善县县衙所在地,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东坡寓惠后,两寓合江楼,两住嘉祐寺,再迁白鹤峰,执竿钓矶石,与桥东结下不解之缘。目前,水东街作为惠州唯一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积累了一定的人气,发展东坡文旅有良好的基础。因此,建议以东坡文化为核心,全面整合利用资源,集中打造桥东半岛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建议将现在的“滨江东路”更名为“东坡路”,串联起合江楼、东坡祠、东坡公园、东坡码头等,面上辐射覆盖原嘉祐寺、东坡亭粮仓等遗迹,把现在的“东坡路”更名为“东篱街”,与“东坡路”横直相交;将现在的“东江沙公园”更名为“东坡公园”,园内设立东坡雕像群、东坡诗词艺术园地、东坡演艺角等景点;设立“东坡码头”,在东江边复原北宋时期码头,停放仿宋小船作为东坡来惠时的客船,供游人拍照、直播;修缮活化原嘉祐寺,充实田园野趣,重现东坡诗词描绘的历史场景,同时打通原嘉祐寺与东坡祠的便利通道,使原嘉祐寺、东坡祠、合江楼三点成线,增加景区体量;用活合江楼,围绕东坡诗酒文化与宋代生活美学进驻相宜业态,使其成为苏风宋韵雅集地及拍照打卡地;择址复原钓矶石景点,配以坡公钓鱼情景雕像,供游客品味东坡的生活情趣;在东坡公园开辟相关艺术园地,让东坡诗词随处可见、随时可读,与东坡祠、嘉祐寺相呼应,联合打造岭南青少年东坡诗词研学基地;设立东坡功业长廊,利用东坡路江边人行护栏,将东坡寓惠期间为民纾困、关心农事、筑堤建桥、蓄药治病等功业进行生动展示。

  ■市政协委员危兆宾

  加强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提升产业创新支撑能力

危兆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加研发投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推进,成立南方核科学理论研究中心;惠州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埃克森美孚大亚湾研发中心启动建设。东江实验室总部区、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惠州分中心投入使用。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和创新人才落户惠州。但总体上我市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承担中央与省重大研发项目数过少,成果转化率较低,在系统创新、资源集聚方面有待进一步突破,资金、人才与制度等保障性要素有待加强。

  为此,建议分类优化提升现有创新平台能级。一是提升科学研究类平台能级,聚焦东江实验室等大科学平台及中国科学院“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与“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两大科学装置平台建设。二是提升技术研发类平台能级,聚焦我市石化、电子信息等产业技术创新需求,重点开展专项攻关。三是提升企业孵化平台能级,持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开发区”专业化、全链条孵化体系,加速形成科技成果孵化、项目落地、企业成长的“双创”生态圈。四是提升公共科技服务类平台能级,加速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打造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

  建议强化协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合作,链接大湾区创新资源,积极引进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惠共建创新平台,推动东江实验室、惠州学院等科研院所开放共享,鼓励中海壳牌、南方电网等在惠州设立研究机构,支持链主企业、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支持大企业、中小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

  建议大力支持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技攻关项目,支持重点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强化侧重需求引领的应用场景示范推广。同时,创新平台体制,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运行机制,优化平台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市政协委员李雪松

  全力提升120指挥调度能力 筑牢院前生命健康安全防线

李雪松。

  120急救指挥中心作为社会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肩负着对院前医疗急救资源统一指挥调配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国家和省卫生健康委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广东省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地市级以上急救(指挥)中心设立统一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加强对县(区)级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统一的业务指导和调度。

  惠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成立于2011年,随后,惠阳、惠东、博罗、龙门、仲恺等5个县(区)先后各自成立120急救指挥中心。全市共112个急救站点,144辆120救护车,其中,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负责20个急救站点、25辆120救护车的指挥调度。我市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网络在急危重症院前急救、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全市统一的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尚未建立、市级急救指挥中心运行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县级急救指挥中心自主性不强等问题。

  为此,建议在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实现急救呼叫统一受理、车辆人员统一调度,提高调度效率,打通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与本级区域健康信息平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信息系统的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不断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平台的智能化、科学化及同质化水平。

  建议完善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运行保障机制,推动有条件的县设置独立建制的120急救指挥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尽快推动博罗、龙门、惠东3个县独立设置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在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统一受理下实行县120急救指挥中心二级调度,更好地实现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均衡性、公平性和可及性。

  ■市政协委员赖忻

  完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护航惠州对外经贸发展

赖忻。

  惠州外贸进出口规模大,从事企业数量多,相关法律风险和法律服务需求不断攀升。近5年,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涉外案件近7000件,年均突破千件;市仲裁委受理涉外仲裁案件150件。

  近年来,惠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关于推动涉外法律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行动方案》及有关决策部署,将涉外法律服务纳入依法治市工作要点,明确了“强化涉外法治服务保障力度,推动涉外法律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目标要求。但当前惠州涉外法律服务发展还存在机制体系不完善、服务供需不平衡、供需对接不顺畅、业务水平不到位等问题。

  建议完善机制,尽快制定实施意见,由市委依法治市办牵头,市司法、财政、人社、商务、市场监管、外事、贸促会、仲裁委等有关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快出台惠州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对照省方案,对惠州拥有事权、可配套政策措施的全面纳入市实施意见。对支持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的特定措施探索寻求协作的方式,创造条件为惠州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建议内建外联,加快搭建服务平台,在大亚湾、仲恺等涉外企业较多地区建设惠州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搭建律企双向链接平台,加快推进惠州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外商投资“一站式”争端解决中心等国际商事调解组织建设,对接建立惠州域外法律查明服务中心、涉外典型案例数据库,综合运用前沿信息技术和资源打造惠州涉外法律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建议培植扶持,加速壮大服务机构,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涉外律师事务所,支持高水平涉外律所、港澳律所与本土律所合伙联营或到惠建立分支机构;政府、国有企业涉外部门建立健全涉外法律服务保障体系。同时,深耕厚植,细化服务产品供给,深化司法与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平台交流合作,并坚持引育留用,优化涉外人才队伍。

  ■市政协委员邬宝华

  盘活农村闲置资源 助力“百千万工程”

邬宝华。

  2023年,我市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相对较低,经营性资产较少且收益较低,农村闲置资源占了大多数。唤醒“沉睡”资源,让农村闲置资源变增收“活水”,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一些堵点,主要表现在:缺乏县镇统筹,没有充分发挥集体资源优势、形成产业开发合力;国企、供销社作用发挥不充分,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中参与度不高;项目落地难,农村现有建设用地多为宅基地和公共基础设施用地,经营性建设用地比较少,将土地转化为经营性建设用地的途径还不顺畅。

  为此,建议系统梳理,科学规划盘活闲置资源。摸清家底,明晰资产权属,建立资源档案;科学规划盘活闲置资源,编制详细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因村施策,分类指导,根据各村土地资源禀赋,制定好“一村一策”工作方案,确保落地实施。

  建议共建共治,强化县镇村统筹力量。试点组建县、镇两级强村公司,或由基础较好的市场主体特别是国有企业、供销社牵头,统筹盘活集体资源,强化跨村统筹、村组联动,实施一批集体经济项目;试点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探索实施“三变改革+产业合伙”的发展模式,激活农村“沉睡”资源;鼓励支持村村联合,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体,开展“强村带弱村”行动计划。

  同时,要注重多方汇力,探索合适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整合盘活闲置资源;充分利用国有企业的优质资源和经营优势,整合市场闲置资源,建立“国有企业+村集体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飞地”经济,用“飞地抱团”的模式,加快培育新业态,并强化用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强资源开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香金群

  图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朱金赞 杨建业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