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报深度丨惠州:基层治理加“数”开辟“智治”新境界

原标题:

惠州以高质量数据汇聚及数字化技术赋能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加“数”开辟“智治”新境界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

  刘豪伟 林丽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发挥其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全域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数字资源在基层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织密下面“一张网”,破解基层面临的上面“千条线”难题;一网共享降本增效,“小马”也能拉动“大车”;提前感知矛盾态势,协同快速精准化解风险,甚至推进“未诉先办”“未呼先为”……

  在惠州,借助高质量数据汇聚及数字化技术,各级政府及部门将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钉”进了基层治理领域,基层治理加“数”的生动实践在惠州处处可见,破解着传统治理方式面临的一个又一个“痛点”“难点”,不断开辟惠州“智治”新境界。

  数字加持

  智慧治理平台重塑基层治理链条

  “镜头拉大点,再结合热成像看看,学校上空提示的警报是什么?如果是热气、云雾干扰引起的警报,就过滤掉;如果是异常的,马上通知网格员。”在惠阳区三和街道综合治理指挥中心,现场负责人提醒大家注意屏幕上的“报警”。

  这是惠阳区三和街道智慧治理平台的“效力”。该平台由视频监控、预警、大屏一张图展示以及业务系统模块四大部分构成,借助64个高、中、低空AI鹰眼,一屏汇聚该街道各项基础数据,并融合街道三维实景进行统揽,实现对全域风险提前感知、及时处置。

  从2019年惠阳区淡水街道探索建设全市首个镇街级智慧治理平台开始,多个街道(社区)纷纷将智慧治理平台作为“利器”,启动了基层治理的数字化升级。其中,镇街级已建的智慧平台不约而同地向着“一屏统揽、一网全管、一键调度”方向发展。

  智慧治理平台的应用一举打破了传统的基层治理链条。“以前往往是被动反应,处置问题存在滞后性,面对一些反复出现的问题如乱摆乱卖,传统的人海战术或持久战都难以持续,不同部门间的联动也不那么容易,有时候得靠‘刷脸’才能推进。”一街道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基层治理链条得到了“重塑”。特别是在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机制创新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小马”拉动“大车”。淡水街道常住人口多、人口密度大、“三小场所”多,综合治理环境复杂,治理难度大。据统计,2021年,淡水街道以不足1000名各级各类行政人员的人力,服务65万名常住居民,还接住下放的200余项行政处罚权和43项公共服务事项。借助智慧治理平台,淡水街道线上线下高效融合协同,实现了从公共安全预警到各类执法事项监督的高效治理,破解了小贩反复占道经营、工厂偷排污水、孩子河道野泳、泥头车跨区非法倾倒垃圾等传统手段无法有效持久治理的难题。

  ——“清单”变为“订单”。潼侨位于仲恺高新区,是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外来人口多。此前,出租屋领域存在治安案件多、安全隐患多、租客管理难等问题。潼侨镇借助“数智潼侨”智慧平台构建了常规问题诉求“135”解决机制,网格员将自身无法解决的居民诉求“清单”及发现的问题在平台“下单”,平台快速“叫”来相关部门协同高效处置,推动基层治理精准且高效。

  以此前问题高发的牛墩街出租屋片区为例,今年以来该片区实现了盗抢警情零发生、消防安全警情零发生,一般性矛盾纠纷化解率100%,为出租屋群体办实事解难题16件。

  平台赋能

  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协同联动

  实现真正的协同联动是基层治理中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的关键所在,也是数字化升级的主要目标。当前,依托数字化平台,惠州以需求为牵引,在推动部门内部之间与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联动上开展了积极探索。

  去年一个午夜时分,市区西枝江大桥上演了一场“生死救援”: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通过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巡查发现一男子在桥上处境危险,随时有可能坠江,服务台立即向周边执勤警力下达救援指令。仅仅2分钟,附近巡逻警力到达现场,随后河南岸派出所、水上派出所等警力依次增援到位,成功救下该男子。

  这是我市“情指行”一体化警务运行机制借助可视化扁平指挥调度平台,服务基层一线实战的生动案例。

  在惠州市公安局110接报警大厅,相关负责民警介绍,该平台不仅在公安内部协同高效,通过与12345联动,也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今年,“惠云眼”在执行任务时,“顺路”发现某路段有一堆建筑垃圾挡住了道路,立即拍照留痕,并自动供单到12345平台,经核准后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反馈,实现了“未呼先为”“未诉先办”,破解了以往基层治理“被动响应”、处置存在滞后、监管存在空白等难题,同时也实现单次低空飞行效能最大化。

  “惠云眼”项目是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去年启动的项目,集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于一体,在民生和政务侧探索开展应用示范工作。“‘惠云眼’与12345的高效联动,在社会治理领域将发挥更大作用。”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数字化发展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惠云眼”着重突出“一次采集,多次共享”的数据复用,满足不同部门的同质化需求,避免重复采集和投入。

  例如,针对市生态环境局在高速公路环境治理过程中与市交通运输局存在共性需求,平台集约复用2023年12月13日至2024年3月27日高速公路影像数据940份,共享至市生态环境局,实现资源资金有效节约,并提升治理效能。

  至今,该平台已将高清影像图向全市32个市直部门以及24个县区部门共享,服务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市应急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等64个部门单位100余个场景。

  今年,“惠云眼”入选全国首批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迭代升级

  跨部门数据协同治理形成全闭环管理模式

  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基层社会治理涉及人、地、事、物、情、组织等诸多复杂要素,会产生海量数据信息,其治理难度与民众诉求交织叠加。这就需要运用现代技术力量,实时掌握和分析基层社会运行规律与需求、政府治理举措与成效、社会矛盾与风险,并进行可量化可观测的管理与回应。

  如果说借助各类智慧平台、智慧系统,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协同和跨部门、跨层级联动,推动及时响应、高效处置是基层治理数字化升级的第一阶段,那么惠州在基层治理数字化升级上的探索已更深一步。

  高质量数据资源的汇聚是支撑基层治理数字化升级的重要根基。为打牢这个根基,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多措并举,推动公共数据“应汇尽汇”。包括印发《惠州市公共数据管理实施细则》《惠州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公共数据管理工作指引》等系列文件,指导各级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提升数据质量,促进数据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还联合市委编办、市司法局开展市政府部门职能清单和数字资源清单梳理审核工作,摸清数字家底。

  目前,我市已完成第一批20个部门清单审核和启动第二批10个部门清单梳理工作。截至10月底,市“一网共享”平台已归集资源目录9429类,归集数据超68.23亿条,开放数据集5661个。

  在数据汇聚的基础上,该局初步探索出以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首席数据官制度优势,协同首席数据官单位共建各类基础库和专题库,实现各类应用场景落地。

  例如,针对低保群体补贴发放手工管理认定不精准、信息核对不全面、入户调查不翔实等问题,市民政局会同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推动建立社会救助专题库,依托市“一网共享”平台汇聚民政、公安、卫健、人社、公积金、自然资源、市场监管7个部门44类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多维度综合比对分析,将筛选出来的存疑信息提供给民政部门核实。至今,累计比对出存疑数据约2000条。

  “这是非常庞大的数据,传统手工管理的模式下,民政部门和基层工作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逐个核查,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信息更新不及时,容易出错。通过社会救助专题库的赋能,大幅减少因跨区域、跨部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重复低效工作,为基层减负的同时,在市统建平台上分析核验共享数据,也保障了数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在市“一网共享”平台,全市累计完成数据共享订单超4600个,接口调用超8.6亿次,落地了社会救助、失业金申领、商事登记、学籍申报等多个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各智慧平台的功能也日益完善。例如,淡水街道就自筹设备,探索推进“惠瞳”人口档案管理系统,构建空间感应圈,全面感知人、车、物等基础治安要素,将传统的平面巡查转变为全方位、立体式的三维感知体系,实现了巡查覆盖无死角和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综合执法、应急处置等工作管理可视化,一线巡查与执法时长缩减近40%。

  随着基层治理数字化的迭代升级,多个端口输入信息、一个平台集成资源、一套系统指挥协调、一个端口输出政策的全闭环管理模式日渐成型。

  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实效,激发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动力,构建起基层社会治理的“数字全景图”。同时,推动我市各类智慧平台标准不统一、数据不能完全互通共享、基层设施重复建设、基层数据多头报送等问题解决,精准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和基层人员面临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难题,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着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一张智慧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蓝图正在惠州徐徐展开。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