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查惠州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原标题:

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查惠州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有力有效保障大湾区建设“百千万工程”等重点领域支出

  2月19日,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查了惠州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市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为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作出财政贡献,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去年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民生事业

  报告指出,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476.1亿元,增长0.6%,珠三角排名第三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增幅连续12个月保持正增长。

  市财政局表示,2024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上级补助、上年结转和调入资金等收入,减去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以及上解上级等支出后,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可实现收支平衡,具体收支情况待完成决算工作后另行报告。

  为推动主要财税政策落实,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多维发力,全力促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注重统筹兼顾,全力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持续深化改革,全力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坚持综合施策,全力推动财政平稳运行、更可持续,有力促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在千方百计做大财政收入“总量”的基础上,我市想方设法争取资金“增量”。2024年,我市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22.1亿元,有力支撑我市“两重”“两新”项目的实施。

  与此同时,深化“大钱大方、小钱小气”理念,持续加大财政资源统筹力度,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不留“硬缺口”。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坚持把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全市民生支出累计完成530.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5.4%。

  2024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全力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及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安排,积极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审查意见,有力有效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百千万工程”、实体经济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等五大重点领域支出。

  支持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统筹安排债券资金和预算资金196.8亿元,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助力完善大湾区立体式交通网络。支持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加快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落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安排3.6亿元,支持两大科学装置、东江实验室建设。

  统筹安排债券资金37.4亿元,支持典型镇培育和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安排3.0亿元,支持“百千万工程”城镇建设,其中对2024年新一批省级典型镇培育、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乡镇按每镇不低于1200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支持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统筹安排9.7亿元,支持发放家电“以旧换新”和汽车“置换换新”消费券,发放汽车“报废换新”补贴等,让“真金白银”直达消费者,累计带动消费达74.2亿元。

  支持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支出156.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20%以上,顺利实现教育支出“只增不减”;支持加快补齐基础教育短板,新增义务教育学位超过4万个,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最低标准由每生每年500元提高到600元。

  全力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工作,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5.4亿元。支持法治惠州、平安惠州等建设,公共安全支出47.8亿元,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2023年度平安广东建设考评中,我市连续9年获评平安广东建设考评优秀等次,成为全省唯一获授“二星平安鼎”的地级市。

  今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市财政局表示,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防范化解风险,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根据2025年全市预算草案,代编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增长3%安排,预计完成490.4亿元。支出按与去年基本持平安排,预计完成703.4亿元(含新增一般债券支出0.5亿元)。2025年,市本级财政重点支出安排将聚焦在以下五个方面:

  支持发展湾区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支持纵深推进新阶段大湾区建设,积极主动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着力建设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安排交通相关支出12亿元,全面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支持推进惠州机场运营建设,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等,加快构建大湾区东部枢纽门户。

  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安排17.3亿元,支持打造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建设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等,不断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统筹安排制造业当家相关资金21.2亿元,支持企业梯队培育,加大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力度,加快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推动新型储能及产业链协同发展等。安排科技支出22.3亿元,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财力保障,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支持实施“百千万工程”,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市级安排“百千万工程”相关资金36.6亿元,支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等。统筹安排债券资金和预算资金,支持加快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

  支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发展社会事业。安排教育支出45.1亿元,支持扩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和改善办学条件,支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7亿元,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稳步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安排卫生健康支出21.5亿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和卫生健康人才培养,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和协调发展,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法治惠州平安惠州建设。坚持底线思维,始终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力以赴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安排32.9亿元,支持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加强各类治安要素管控,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治理水平。

  惠州日报记者谢宝树 通讯员郭政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