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
打造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
“临床给生命以岁月,康复给岁月以生命。”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临床与康复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康复医学,作为连接疾病治疗与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关键桥梁,在患者的疗愈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获批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打造惠州唯一被评为省级临床重点建设的康复专科、独特的“解结针法”在中医界大放异彩、科室规模和实力位居惠州乃至全省前列……历经二十余年的厚积薄发,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惠州三院”)康复医学中心凭借其规范的管理、创新的理念以及卓越的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独树一帜。近期,记者走进该院康复医学中心,探秘其学科发展背后的历程与成果。
规范与创新共推进
聚焦国际前沿率先引入康复理念
“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早期,很多人对康复医学的认识还相对滞后,不理解、不重视康复的人很多。”惠州三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助理、康复医学科门诊临时负责人曾飞翔介绍,科室的前身是院内一间理疗室,专为患者提供康复治疗。正是有了前期的积累,得以为后续科室发展打下基础。
随着惠州三院领导在临床工作中敏锐地察觉、捕捉到提升康复水平的重要性,前瞻性地引进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小凯作为康复学科带头人,以中医为起点大力发展康复医学科。2002年,康复医学科正式独立成科,标志着该院在康复医学领域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此后,该科室坚持“团结、尊重、笃行、求真”文化的影响下,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与中医科联合成立中医康复病房,将中医传统疗法与现代康复理念深度融合;2011年,成立独立的康复医学科病房,进一步拓展康复医疗服务范围;2016年,增设骨科康复病房,成立康复医学中心,实现了康复医学的多元化发展;2019年,增设神经康复二区病房;2024年,位于院本部的康复病区搬入新病房……在惠州三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广东省名中医陈小凯的带领下,历经多年发展,康复医学中心已形成“一中心两病房一门诊”的独特发展格局,规模日渐庞大,配备150张病床,拥有近120名专业人员,包括广东省名中医1人,硕士生导师1人,高级职称人员17名,博士2名,硕士研究生14名,成为惠州地区实力雄厚、门类齐全、亮点突出的康复医学中心。
走进位于惠州三院总院区康复大楼的康复医学中心诊室内,四周弥漫着古雅与现代感交织的气息。这里汇聚了众多前沿的智能康复设备。其中粤东地区首家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可谓是康复界步行功能重建“神器”。这个科技感满满的机器人,能通过个性化设计和精准评估助力患者加速康复,成为偏瘫、截瘫患者重获自主行走能力的“神助攻”。
聚焦不同的康复需求,这里设有运动治疗区、作业治疗区、言语(吞咽)治疗区、物理因子治疗区、针灸区、推拿区、骨科康复区、儿童脑病康复区、肺康复治疗区、盆底康复治疗区、音乐治疗区等,并着力打造了步态、疼痛、手功能、言语吞咽、重症康复等特色亚专科,可为不同的患者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
运动治疗区、作业治疗区。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自强自立,精专不息”是康复医学中心的精神。中心始终秉持这一理念,依托国际先进康复理念、特色技术和高端设备,筑牢康复医学根基,努力提升患者医疗质量。为了不断提升综合康复医疗能力,使康复技术始终保持在全市乃至省内领先水平,惠州三院康复医学中心积极派出骨干人员外出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将前沿的康复理念与中国传统治疗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康复体系。
中医与西医相融合
特色项目百花齐放亮点纷呈
手执银针,屏神静气,轻盈地在空中翻转,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到达并微悬于患者穴位之上,手指弹开后,针已稳扎其中……这般场景,在康复医学中心每天都在上演着,在“银针飞舞”中,不得不提的是陈小凯在十余年前探索出的“解结针法”。
广东省名中医陈小凯为患者作针灸治疗。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结,在传统中医里也称为“积聚”。陈小凯强调,“结”的病机是寒、热、湿、瘀、水等邪在气、血中结聚,存于五体,感于心神,错综复杂,互为因果。中医师必须清晰辨别患者“结”之所在,施以方术。而“解”法须以针灸为主。
在陈小凯的努力下,一套独特的中医“解结针法”形成,并在康复界独树一帜。多年来,他更是以“师带徒”、学术分享等形式倾囊相授,让这一针法得以传承。2023年7月,《陈小凯主任医师“解结针法”学术理念》荣获第二届惠州市医学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作为传承千年的瑰宝,中医蕴含着深厚的智慧,而中医元素是中国康复医学里最大的特色。”作为陈小凯的“弟子”,曾飞翔介绍道,除“解结针法”外,中心还设有广东省名中医符文彬工作室。符文彬教授创立了“疏肝调神针法”“心胆论治针灸术”“精灸技术”,倡导“整合针灸学”,提出“一针二灸三巩固”的针灸阶梯临床治疗模式,都在这里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康复医学中心里,醒脑开窍针法、手法复位、龙氏手法推拿技术等中医康复疗法同样异彩纷呈。
除了中医手法,现代康复手段同样被广泛应用。在康复医学中心,上下肢智能机器人训练技术、SET悬吊技术、平衡步态分析、低温矫形技术、压力衣治疗技术、美式整脊技术、肉毒毒素技术、吞咽造影技术、球囊扩张技术、镜像疗法、经颅磁脑电刺激技术等特色治疗项目各放异彩,深受好评。
坚持“中西医并重、优势互补”的原则,惠州三院康复医学中心致力于将传统中医特色疗法与现代先进的康复技术相结合,可为患者开出独具特色的“康复处方”。
“中西康复方式的结合并非机械性的结合,而是有机的融合,从中医和西医不同的思维、体系、手段去给患者进行辩证康复治疗,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曾飞翔直言,目前中心的一支团队里中医师和西医师互为“搭档”,联合为患者制定康复方案,使之既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又能快速改善生活质量。
中西合璧,使得惠州三院综合康复医疗能力增强,康复技术始终保持在惠州乃至全省领先水平,并努力跻身国家先进行列。2024年,康复医学科获批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标志着其为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分工与协作相统一
实施“医护治患”一体化模式
“16床患者吃了药后腹胀,待会派个护士前往干预”“23号床的大叔在治疗师的引导下做了功能锻炼,请康复医师查房时重点关注下”“昨天体验完SET悬吊技术的患者说感觉良好,腰痛缓解了不少”……每天的晨会上,康复医学中心团队的医师、治疗师、护士都会聚集在一起研讨患者的情况,围绕重点患者的康复需求展开交流,谋划协调一天的康复工作。
在康复医学领域,除了中医、西医的精准诊断,护士的护理干预和配合、治疗师的专业指点和引导、患者的参与都成为康复治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与传统的以医生为主导的诊疗模式不同,康复医学科尤其注重护理人员、治疗师参与康复计划的制定。
经过多年的沉淀,康复医学中心探索出一套成熟的“医护治患”一体化模式。在这里,医生、治疗师、护士各司其职,全流程、多维度为患者提供服务;在这里,一套成熟的康复方案,必须经过医生、护师、治疗师、患者四方讨论确认,尤其强调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知情和选择。
患者在康复医学中心接受康复治疗。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曾飞翔向我们描述了“医护治患”一体化模式下的诊疗场景:中心接收康复患者后,会首先分析研判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需求,接着将所有关联的康复治疗人员召集在一起,共同建立一个项目小组并联合制定个性化方案。而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无论是中医师、西医医生、治疗师还是护士,都会定期参加综合探讨,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康复进度、经济情况不断更新患者整体康复方案。
患者在康复医学中心接受康复治疗之后,在家中的“自我康复”也非常重要。在这过程中,医生会下医嘱,治疗师会引导患者持续进行康复锻炼,护士会叮嘱饮食和愈后护理细节,让患者学会自主管理、自我康复。“患者一旦回到家里,更要注意他们康复的进展,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开发更多的工具和手段,使患者能在家中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做练习,延续康复效果,避免复发。”康复医学中心治疗师介绍道。
临床与康复一体化
专业治疗师“驻点”到关联密切科室
王叔(化名)不久前因脑出血在惠州三院神经医学中心住院,经过治疗后他脱离了生命危险情况明显好转,但稳定后王叔仍留有不少后遗症,包括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便以及言语沟通等问题,这让家人担心不已。
后来,在驻点神经医学中心的康复治疗师推荐下,王叔被转介到康复医学中心进行更专业的康复治疗。在这里,康复医师全面评估王叔的情况,指导王叔继续科学用药,并带领医护治团队为其量身定制康复目标和实施方案。护士对他进行专业护理和饮食指导,帮助王叔了解康复的原理。康复治疗师为王叔开展进行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肢体功能训练,并结合语言训练,如发音练习、口语表达训练等,帮助王叔恢复语言能力。此外,王叔还可以在这里体验传统医学中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经过系统全面的康复治疗,王叔的后遗症都得到缓解,各项身体功能也得到改善。走出康复医学中心的那一刻,他元气满满地向康复团队竖起大拇指。
这并非个例。惠州三院康复医学中心将“早期康复”关口前移到临床一线,与神经医学中心、骨科中心、心血管医学中心、妇产科、儿科等相关科室密切合作,将早期康复延伸至各临床科室,形成了神经康复、骨科康复、盆底康复、心肺康复、疼痛康复、儿童康复等亚专科康复学。不管是肌肉骨骼疾病患者、术后康复期的患者、产后康复的女性抑或是小儿精神或运动发育迟缓患儿,都能在院内多学科协作机制与“医护治患”一体化模式下,得到优质的康复治疗。
事实上,早在2017年起,中心就成立床边康复小组,特派专业治疗师“驻点”到神经重症、ICU、EICU等临床一线,他们深度融合到临床的救治中,开展MDT、联合制定治疗方案、参与交班查房、与临床科室医生进行紧密沟通,并根据需要将患者及时转介到康复科,以更好地满足临床患者康复需求。目前康复医学中心已有十余人派驻到全院各临床科室参与早期康复工作。
树立行业典范
打造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
2023年,惠州三院于全国众多医院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颁发的全国首批“语言康复规培基地”称号,这标志着该院语言康复专科迈向了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新高度。
同年12月2日,“语言康复规培基地”揭牌仪式当天,惠州三院牵头承办了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卒中后认知障碍合并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新进展学习班”。除本院专家倾囊相授外,学习班还特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陈卓铭、王红,以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万桂芳等言语语言康复界的权威专家分享学术成果。
“我们几乎每年都举办国家、省、市继续教育项目,既是为了传承学术精髓,亦是为了吸纳更多前沿技术。”曾飞翔说,为广泛传播先进康复理念,中心特设“康复之家”,定期举办义诊、康复宣教讲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树立区域影响力的同时,惠及广大基层医疗同仁。
康复医学科的辉煌成就,非一朝一夕之功,其技术之精湛、实力之雄厚、信心之坚定,已然成为惠州三院一张闪亮名片。今年初,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了2024年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名单,惠州三院康复医学科荣耀上榜,成为惠州市唯一荣获省级临床重点建设殊荣的康复专科。
与多数临床医学分支不同,以“重建生活为本”为服务宗旨的康复医学科更着眼于人的全面康复,身心并重,全方位考量康复之需。惠州三院康复医学中心聚焦功能障碍之康复,致力于助力患者重归家庭、融入社会。多年来中心以精湛的技术、暖心的服务,为众多患者解除病痛,助力他们重拾身心健康,切实回到生活正轨。数据显示,近四年来,康复医学中心年门诊量稳超2万余人次,年住院量达到1800人次的规模。
作为惠州地区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专科,惠州三院康复医学科更是屡屡获得官方“认证”: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广东省康复医学重点建设学科、广东省针灸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语言康复技术规培基地、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医教协同言语语言综合干预与发展体系建设项目单位、惠州市针灸推拿质量控制中心、惠州市中医针灸推拿临床重点专科、惠州市康复医学临床重点专科、惠州市工伤康复定点医疗单位、惠城区肢体残疾技术指导中心……诸多荣誉加身,在彰显科室实力与担当的同时,更是一种有力的鞭策!
展望未来,惠州三院康复医学中心将以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项目建设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契机,深化精准康复理念、打造特色康复模式、提供优质康复服务,致力于推动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建设,特别是在疑难危重疾病患者的术后康复领域力求突破,助力医院康复医学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实现医院未来十年中心任务目标之一的“建设中西医并重医院”而不断努力,为惠州乃至周边地区的百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康复诊疗服务,为康复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欧永杰 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