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把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转化为“大有作为”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综合实力与办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惠州日报记者叶丽莎 摄

  开栏语: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到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更加“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为展现惠州职业教育新气象、新形象,惠州日报社依托《惠州职教》版、惠职惠教视频号等,对惠州职业院校的书记、校长开展系列访谈活动,围绕惠州职业教育吸引力、学校办学成果等,解读惠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密码”。

  全省高职院校创新强校评比跃升至B类第二名、学生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名毕业生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教师在全省教学能力大赛成绩居全省第一梯队……近年来,创办于2014年的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产教融合为根本,以课程内容为关键,以岗课赛证融通为路径,推进三教改革,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师生技能竞赛、招生就业、科研服务等重点领域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综合实力与办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学生每年就业率超过96%,专业对口率超过85%,薪酬水平逐年提高,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

  办学实力跃居全省B类高校第二名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但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学生竞争力弱、经费保障紧张等困难依然存在。这两年,我们学校可以说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云义介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以服务城市发展、对接特色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成长为宗旨,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办学,努力培养高素质、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服务和人力资源保障。目前,该校已培养了“全国技术能手”郑进辉、邱信儒等优秀学生,每年为惠州市培育输送中高端人才6000多人。

  目前该校有两个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品牌专业,1个专业群为首批省高水平专业群。在2023年全省高职院校创新强校评比中,该校排在B类第2名,在全省95所高职院校中从第70名跃升至第39名,办学质量大幅提升。另外,该校今年的大专录取分数线接近本科线,部分专业录取的学生分数超过本科线,可以说切实办出了质量好、口碑佳、学生和家长满意的职业教育。

  各级各类技能比赛是展示师生专业水平、体现学院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该校都大力支持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的教学质量提升路径。该校在2021-2022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1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6项,其中一项获全国二等奖。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项中,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师陈兵、侯柏林带领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张国梁、梁文基代表广东省参赛,以总分全国第三获一等奖(金牌)。在全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5支参赛团队全部获奖,两个团队获省一等奖,一支团队进入国赛遴选,成绩居全省第一梯队。同时,在人社等部委和行业组织的各项大赛中,大批教师、学生获国家、省级奖励。上个月,该校旅游烹饪学院院长叶敏和学校科技部部长梁乃锋入选惠州市第十批市管拔尖人才。

  广东唯一“一园两站”高职院校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发挥“东江产教科职业教育联盟”作用,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利用“企业校区”校企办学新模式,已建成的120多家“企业校区”,与“学院校区”一同形成“双校园”办学格局,保障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实现实践水平的提升。

  该校作为“大学科技园”,通过和华腾工业科技(肇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在孵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促进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作为“省级众创空间”,为大众和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该校还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吸纳集聚博士、博士后人才,为博士、博士后人才提供科学研究、项目申报、联谊交流等服务,发挥人才服务平台功能。依托“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项目为纽带,聚合专家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创新产品、支撑创新人才培养。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大学科技园、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的先后获批,使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成为广东省唯一同时获得“一园两站”的高职院校。

  今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张云义介绍,学校已申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项目,打造惠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全国动漫产教融合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智能制造技术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我们将紧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端,持续优化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办好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放心、让企业需要、让社会满意的职业教育,把‘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为惠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惠州日报记者范文燕 通讯员陈志华

编辑:李影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