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援疆精准发力,推动新时代粤新交流合作再上新台阶

  ■编者按

  今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新疆考察时强调,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

  对口支援新疆、兵团建设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聚焦民生援疆、产业援疆、智力援疆、文化润疆、民族三交等重点精准发力,推动新时代广东和新疆交流合作再上新水平。

  粤新两地相隔千里,山海之远隔不断两地人民群众手足情深。为生动展示新疆受援地发生的深刻变化,记录下新时代广东援疆故事,南方日报记者多次深入新疆喀什地区走访,推出本期特别报道,讲述粤新一家亲的珠水天山情。

  “这里有一块神奇的石头,我们在这里回忆过去,期待美好的明天。”远处的雪山云雾缭绕,站在田埂上眺望远方,64岁的塔吉克族民歌非遗传承人热依木巴依放声歌唱。

  地里,班迪尔乡的农民成排栽下雪菊幼苗。待到成熟,再采摘、晾干、包装好,大部分雪菊都将销往广东,一家深圳企业已为这里的各类特产对接好了大湾区的广阔市场。

  塔什库尔干在维吾尔语中有着“石头城”的寓意。地处祖国西部边陲,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与广东相隔数千公里。两个曾经遥遥相望的地方,因为广东对口援疆工作的深入推进,紧密联系在一起。

  跨越万里,守望相助。广东省第九批援疆工作队自2019年12月进疆以来,不断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新跨越,发展成果更进一步惠及民生,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写下有力注脚。

  产业实现新跨越

  打造“金饭碗”培养致富带头人

  “伽师新梅亚克西!”夜幕降临,广州“小蛮腰”上亮起了新疆特产伽师新梅的广告标语和图案。今年7月,新疆伽师县的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推介在广州多个地标亮相,吸引了市民们的目光。

  在广东援疆的孵化和推动下,伽师新梅已成为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据统计,全国有60%的新梅产自伽师县。此外,通过与百果园、京东等企业开展合作,每亩新梅产值有望超过1.5万元。这无异于为伽师县的果农们打造了“金饭碗”。

  伽师新梅的成功背后,是广东产业援疆逐渐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除了盘活当地特色资源,加大产业投入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广东援疆还注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品牌,培育一批技能人才和致富带头人,为受援地的可持续发展找到“源头活水”。

  “老沙,最近榨油厂经营得怎么样?新的生产线好用吗?”隔得老远,广东援疆干部朱毅就和他口中的“老沙”沙迪克江·塔什打招呼。两人随即聊起了榨油厂最近的经营状况,沙迪克江还给朱毅介绍了最近新设计的商标图案。

  在疏附县布拉克苏乡,沙迪克江·塔什经营的感恩榨油厂已初具规模。“上大学时,我读的就是食品专业,所以我一直都有个梦想,希望在食品行业干点成绩出来。”沙迪克江告诉记者,家乡人民曾经贫困的生活,戳到了他的内心深处。“十几年前,我开着车回乡,穿戴干净整洁,可是乡亲们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很差,我心里很不好受。”沙迪克江说,那时他便下定决心,要带动乡亲们致富。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最简单的合作模式起步,沙迪克江带着老乡创办了合作社、榨油厂。然而,由于缺少流动资金,生产工艺不够先进,仅仅半年,榨油厂的经营就陷入了困境。

  “广东的援疆干部常常会来村里走访。他们了解到榨油厂的情况,推荐我参加了2020年的致富带头人遴选。”在遴选会上,沙迪克江的创业计划和带着乡亲致富的梦想打动了专家评委,被评为布拉克苏乡村致富带头人。去年,感恩榨油厂年销售额已有400多万元,为村里提供了30多个工作岗位。

  援疆干部还帮助沙迪克江与喀什疆果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疆果果”)等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把榨油厂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上次到广州,我在援疆产品陈列展厅看到了我们的产品,很感动,也很有成就感。”沙迪克江说,“我要记住帮助过我的人,用我的力量帮助更多人实现梦想。”

  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遴选出51名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带领3000多名困难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而帮助沙迪克江打开产品销路的疆果果,最近几年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不到6年时间,该公司销售额就从最开始那一年的40万元攀升至去年的2.2亿元。

  就在企业原有的厂房对面,疆果果健康食品产业园的建设如火如荼。拿着新厂房图纸,企业创始人陈文君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今年的规划:“搬进新产业园,除了成立健康食品研究院,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我们还准备成立疆果果商学院,提供免费的培训课程。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疆果果的发展需求,也是希望为喀什乃至新疆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更多全方位的人才。”

  在疏附县吾库萨克镇,新疆首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疏附县广东叶菜现代化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大棚的数量比最初增加了一倍。走进拱棚内,各类绿叶蔬菜长势良好。这也为周边的村民提供了就业致富的机会。

  因为勤奋好学,又有相关工作经验,吾库萨克镇村民古再丽努尔·阿布力孜已经成为基地的技术骨干。在这里,她不仅学会了种植芥蓝、豆苗等蔬菜,还掌握了除草除虫、施肥等技术。“过去,我们这里的技术人才很少。我希望多学点技术,成为技术人才,教会更多乡亲,带动更多人致富。”古再丽努尔告诉记者。

  广东援疆不仅培育了一批可以持续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血”的产业、企业,还通过深入实施培训千名以上少数民族技术型人才行动,将“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有机导入。如今,从企业一线、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走出了越来越多扎根本土的致富带头人和技能人才。

  生活迎来新气象

  “生活越来越美,就像鲜花绽放”

  盛夏时节,阳光透过葡萄架上的藤蔓洒落在院子里,石榴花绽放得更加鲜艳。

  一早起来,阿依谢姆古丽便忙着给院子里的盆栽浇水。她的丈夫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则是忙着在屋后牛棚打理、张罗。牛棚里的十余头牛养得膘肥体壮。“下午有老乡要上门买牛,希望能够卖个好价钱。”他说。

  在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阿卜都克尤木一家小有名气。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来到阿亚格曼干村,在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的院子里,总书记同乡亲们围坐一起拉起了家常。

  8年过去,如今,阿卜都克尤木一家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过去,我们家收入不高,我到村里的合作社学习扎扫帚,靠手工活挣点钱,收入也只能够维持日常开销。”阿依谢姆古丽说。

  在广东援疆的帮助下,他们居住的房屋修缮一新,还建好了花房、牛棚。“这是电暖器,那是壁挂炉,都是新买的电器。厨房、厕所也比以前干净卫生得多。”阿依谢姆古丽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家中的变化。

  凭借夫妻二人的勤劳肯干,靠着鲜花种植、养牛,一家人的年收入已经翻了好几番。近几年,他们购买了拖拉机等农机设备,又为家里增添了一份收入保障。

  自己过上了好日子,夫妻俩就想为村里作点贡献。为此,他们特意在家里腾出空间、收拾干净,打造成感恩微课堂、党小组之家,为周边的村民、党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

  院子墙上贴着一家人的合照。照片中,阿卜都克尤木和阿依谢姆古丽捧着鲜花,咧嘴笑着。“我喜欢种花,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就像鲜花绽放。”阿依谢姆古丽说。

  从阿卜都克尤木家出来,漫步在阿亚格曼干村,放眼望去,这里已从昔日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在广东援疆的努力下,这样的蝶变随处可见。

  记者从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了解到,近年来,广东援疆把资金重点用于改善民生和提高受援地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上。

  然而,由于位置偏远、地广人稀,喀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等地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成为广东援疆面临的又一道难题。

  这一现象在塔县尤其突出。从远处看,塔县就像是戈壁滩中雪山脚下的一片绿洲。从塔县县城去最远的乡镇,需要五六个小时的车程。平日里偏远地区农牧民看病之艰辛,可想而知。

  为此,广东深化“组团式”医疗援疆,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医生下乡义诊、设立互联网医院等技术手段,打破了地理距离的阻碍。

  在塔县人民医院,医院院长兼妇产科主任彭艳是来自深圳的援疆医生。早上8时多,她在医院巡完病房,顾不上当天的冰雹天气,马上带着援疆医疗队的医生,出发到提孜那甫乡栏杆村看诊。

  “阿姨,听说您和叔叔身体有点问题,家里还有小宝宝,我们来看望一下,看看需要哪方面的治疗和帮助。”在村民扎依胡尼·夏迪曼家中,彭艳等人给家里的老人、小孩做了详细的检查,询问了最近服用的药物,现场诊断并开了新的药方,还特别叮嘱了婴儿护理的注意事项。“广东援疆医生一直惦记着我家人的健康问题。他们每个星期都来,每次来都会帮我的家人检查身体状况。”扎依胡尼告诉记者。

  走出门外,天气已由阴雨转为晴天。临别时,扎依胡尼的老妈妈深情亲吻了彭艳的额头,用塔吉克语向医生们表达着感激。

  “缺氧不能缺精神、缺智慧,海拔高,工作要求更高。”彭艳告诉记者,希望圆满完成医疗援疆的任务,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就是最好的回报。

  在三师图木舒克市,互联网远程会诊技术让广东的优质医疗资源变得“触手可及”;在疏附县人民医院,预计于明年投入使用的南山楼将打造成为喀什唯一一栋呼吸系统疾病医疗示范基地;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一期将于明年9月竣工……喀什地区人民看病难的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书写团结新篇章

  喀什有亲人 广东有个家

  “广州是祖国的南大门,新疆是我国西北灿烂的明珠。虽然我们相隔遥远,但我们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伟大母亲——中国。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家人的鼓励下,夏依达·阿布力海提江用流利的普通话,朗读着广州的“哥哥”手写的信件。

  这天晚上,广东援疆干部肖凯明到夏依达家中做客,带上了儿子写给夏依达的信。夏依达的爸妈则准备了一桌代表心意的家常菜,端出时令瓜果,盛情招待这位广东来的亲人。

  此前,在广东援疆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夏依达一家和肖凯明一家结对成了“亲戚”。

  通过类似的结亲结对,广东援疆干部在喀什有了亲人,而喀什的民族同胞在广东也有了家。这些家庭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通过密切的交流与联系,两家人已经结下了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不少喀什的孩子也在广东“爸爸妈妈”的带领下,第一次离开新疆,到广东游玩体验。

  “夏依达,你的普通话为什么讲得这么好呀?”“因为我在学校里是红色小宣讲员。”夏依达回答道。

  红色小宣讲员,是广州援疆工作队在疏附县中小学校推广的一项活动。加入红色宣讲团,就成了学校里的红色宣讲员。孩子们不仅会在学校里学习红色历史文化,并在校内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里宣讲,课余时间还会在家里或生活的社区、村庄宣讲,用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的正能量启发、鼓舞身边的人。

  “成为红色小宣讲员以后,我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流利了。我还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对我提高语文等科目的成绩很有帮助。”夏依达说。

  近年来,第九批援疆工作队在当地深入实施青少年“铸魂工程”,像夏依达这样的红色宣讲员已超2000人。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广东援疆以增强文化认同为目标,不断深入开展文化润疆。红色历史以及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能够“润物无声”,成为文化润疆的最佳载体。

  在疏附县明德小学,操场上彩龙飞舞,剪纸、皮影等各类课外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而在疏附二中,广东援疆老师开创的航模课外活动,则为学生们勾勒出一个蓝天强国梦。

  “2017年,我第一次把航模带到喀什。在疏附二中,孩子们看到航模时,眼睛一下子就亮了,纷纷问我什么时候可以飞行。”广州援疆教师黄海回忆起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航模的场景。“那时候我就说,现在还不行,你们要把物理的基础知识学习好,才可以试飞。现在看来,当时的决定是对的。”

  就这样,黄海在疏附二中组建起了第一支航模队伍。“为了加入航模队,很多学生都比原来更努力学习。”黄海介绍,米尔阿迪力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

  “原先,米尔阿迪力的物理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基础不太好。为了加入航模队,他自己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自学,成绩一下子提高了很多。”黄海欣慰地说,“现在他已经是航模队里飞行技术数一数二的学生。”

  在300多公里外的三师图木舒克市,荒漠戈壁中,一座红色“同心圆”拔地而起。这是广东援疆精心打造的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体验中心。自去年竣工投入使用以来,这里已成为体验红色历史文化的“网红”打卡点。除了屯垦文化、兵团文化,文化体验中心还生动呈现了粤新同心齐发展的美好图景。

  “红色同心圆的建筑外观,就像是各族同胞心心相连。在这里建设文化体验中心,既能够助力永安湖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也能为景区注入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体验中心项目第一责任人、广东援疆干部苏智云表示,接下来,文化体验中心还将与新疆的其他红色文化节点串联,打造南疆千里红色教育路线,发挥更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山川冰雪消融,汇入河流。大地生机勃勃,瓜果飘香。跨越山河,粤新两地人民心与心相连、情与情相牵。在新疆这片广袤土地上,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踔厉奋发,这里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一线故事

  帕米尔高原上建起“健康桥、富裕桥”

  一桥飞架解决几代人“行路难”问题

  苍山负雪,万年冰川蚀刻百千高原奇景;国门耸立,汉塔群众同栽民族团结鲜花。在塔县,深塔友谊大桥飞架于塔什库尔干河上。过去开车绕道而行需要1个小时,如今步行过桥不到3分钟,困扰了塔吉克族牧民几代人的“行路难”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在塔县,班迪尔乡波斯特班迪尔村等村落是离县城最近又最远的地方。“虽然我们跟县城直线距离只有10公里,但因为村口塔什库尔干河冬天冻结、春季泥泞、夏季易发生洪水,要去县城基本上只能绕路,天气好骑摩托车也要1个多小时。”当地牧民告诉记者。

  对此,深圳援疆工作队一直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高原河流水况复杂,建桥难度、成本投入都很大。“我们考察发现,修通桥梁不仅是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当地发展产业的必经之路。”深圳援派塔县干部谢志远说。

  塔什库尔干河适合施工的时间只有夏季,修桥决定作出后,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随之开始。2021年6月,深塔大桥正式立项,总投资1500万元,双向双车道设计,全长189米,用时约半年便建成通车。

  有了深塔友谊大桥,附近村庄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谢志远还记得,就在今年初,村民才依甫拉·曼苏尔汗心脏突发不适,需要送医救治。“我们从深塔友谊大桥走,仅用了一刻钟就把病人送到县城医院,老人顺利脱险。”谢志远说。

  深塔友谊大桥不仅搭起了“健康桥”,也成了创造幸福生活的“富裕桥”。

  班迪尔乡盛产的沙棘果耐寒耐瘠薄,植株可防风固沙,浆果维生素C含量极高,但口感奇酸,难以鲜食。近年来,有企业发现了其加工价值,但碍于运输成本过于高昂,一直没有打开销路。

  有了深塔友谊大桥,运输问题迎刃而解,当地鲜果产业迎来了商机。数据显示,目前班迪尔乡沙棘种植面积已提升到6000亩,今年9月可完成近300吨沙棘鲜果采摘,年产值最高可达700万元。此外,雪菊、玛咖等高原经济作物也能够摆脱“就近卖不掉、路远运费高”的困境。

  修桥梁、铺公路、通航线……深圳援疆工作队在塔县着力破解出行难、运费贵等发展瓶颈问题。交通状况的改善,更为激活当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特色高原景区有望成为新的增收点。

  就在深塔友谊大桥不远处,新疆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通航在即。深圳援疆工作队正与航空公司紧密磋商,争取在机场正式通航后开设大湾区直达的航线。

  “到那时,帕米尔牦牛、塔什库尔干羊等塔县特色优质农产品,就可以直接对接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市场。”深圳援疆干部刘珍充满了期待。

  数读广东援疆成就

  助力脱贫攻坚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

  2022年2月,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作为全国19个援疆省市唯一代表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广东援疆坚持将80%以上的资金和项目安排给受援地基层和民生领域,累计帮助32.8万人脱贫,建设富民安居房14.1万套,开办卫星工厂950间,解决4.8万人就业,圆满实现所有对口支援县市(师)高质量脱贫摘帽。

  有机导入“三项工程” 产业援疆取得新突破

  两年多来,支持喀什地区、三师工业园区建设和改善营商环境,引进重大产业项目493个,协议总投资额达1404.25亿元,预计新增就业岗位7.78万个。

  将“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有机导入受援地区。目前,已开展技能培训5万多人次,培养援疆企业少数民族技术骨干达1300人,组织优秀学员赴广东进修提升。

  乡村振兴示范点成为靓丽名片

  打造伽师新梅镇等6个乡村振兴示范点,成功引进京东、百果园、顺丰、昇永农业等龙头企业参与特色产业建设。

  在伽师县英买里乡建设新梅小镇,引进17家关联企业进入新梅现代农业产业园,新梅投产亩数从2020年的8万亩增长到今年的23万亩,全县人均增收1200元。

  在疏附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和中草药种植基地,由2021年最初的592个大棚增长至2022年的1172个拱棚和83座温室,新增就业1.2万人,人均增收1万元。

  实施每年培育10名以上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行动。目前,已遴选出51位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带动3000多名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组团式医疗援疆“软硬件”双提升

  自开展“组团式”医疗援疆以来,广东累计向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投入援疆资金约7亿元,先后派出医疗干部人才694人(现有102人在院),以“院包科”等方式开展援建工作。

  广东援疆全资投入3.3亿元建设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广州新城院区。该院区占地面积10.7万平方米,开放床位600张,2018年3月开工,2019年12月投入使用。

  大力支持建设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该项目一期2021年5月开工,床位500张,计划于2023年9月竣工。

  创新实施文化润疆增进“五个认同”

  在受援地农村大力普及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项目,成立舞龙舞狮队624支。

  深入实施青少年“铸魂工程”,建立中华文化特色课堂600间,培育红色宣讲员超2000名。

  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体验中心已成为全国妇联、粤新(兵团)等15家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党性教育基地,有500多个单位前来参观,累计接待超3万人次。

  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邵一弘 发自新疆喀什

  统筹:王溪勇 吴哲

编辑:李影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