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剪越精彩!走近贾淑云的惠州剪纸传承之路

  近期,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贾淑云的剪纸工艺作品展在东江民俗文物馆推出。这些作品见证了贾淑云十多年来对于惠州剪纸的传承和发展,她将中国剪纸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惠州元素结合,大大丰富了惠州剪纸的文化景观。

  贾淑云。

  在中国剪纸文化中“边玩边学”

  “当时跟着大院里的小姐姐们学习剪纸,先用铅笔在纸上描画好图案,再以刀片刻。”1958年出生的贾淑云,最早接触剪纸是在六十年代在广西南宁的家,她表示小时候的剪纸经验还历历在目,“那时刻一些花朵,觉得好奇、好玩。”以刻为主的南方剪纸工艺,在她的心田里撒下了种子,待到几十年后才遇到了合适的气候,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让贾淑云在退休时期走上了惠州剪纸工艺的传承之路。

  第二次接触剪纸,是在九十年代的时候,那时贾淑云已经在惠州定居、工作。当时惠州画坊有惠州本地剪纸老艺人教学,采用的是北方的剪纸工艺,以剪为主。贾淑云当场请教了老艺人,她表示“当时很好奇,意料不到剪纸可用剪法。花了几个小时学习一个五角星的剪制,领会了以剪为主的北方风格剪纸工艺。”从此以后,她在业余时间就用于琢磨剪纸工艺。

  贾淑云在惠州学院推广剪纸工艺。

  2006年剪纸艺术遗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社会上兴起剪纸学习的浪潮。2007年,惠州市老年大学办起了剪纸班,邀请了后来成为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的苏定明作为指导老师。贾淑云正值退休之际,一打听到这个消息,遂激发传承剪纸文化的决心,结束断断续续的业余自学状态,进入老年大学成为剪纸班第一届学员。“这一学学了三四年,在苏定明老师带动下,系统学习惠州以刻为主、以剪为辅的剪纸工艺。”贾淑云表示,“当时剪纸班聚集了二十多位剪纸爱好者,陈子毅、刘雅晶等都在其中,大家互相切磋,取长补短。”

  让惠州剪纸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有了剪纸班师友的互助,贾淑云的剪纸工艺进步很大,2010年剪纸作品《双鹤图》获得惠州市老年大学元旦摄影展二等奖,同年的剪纸作品《闹春》获得惠州市老年大学迎春书画摄影展二等奖;在2011年还荣获了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资格。

  进入了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贾淑云对于剪纸工艺的探索没有停止。在与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中的其他专家交流、讨论、合作,她的艺术视野、创新勇气有了很大的突破。在表现上手法上,她的作品选择更为细腻的刻法,化用剪法中的拼图、拼色,借鉴其他地区的套色剪法、分色剪纸等新技法,大大丰富了惠州本土剪纸的现有技法。2015年她的五层剪纸作品《归》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优秀成果新圆奖。在剪纸题材上,她不再满足于花鸟、仕女图等,而是表现惠州本土风物的作品主题。2012年作品《半城山色半城湖》表现“半城山色半城湖,出门就可赏西湖”的惠州景观,入选首届广东省剪纸艺术作品展。在2017年,她创作了《白鹭家园》,以栖息在惠州西湖岸边榕树枝嬉戏的白鹭为近景,以西湖的西新桥、泗洲塔、九曲桥为中景,以高榜山的挂榜阁为远景,勾勒出西湖毓秀灵动的景象,获惠州市老年大学第五届艺术节金奖。

  贾淑云的剪纸作品《半城山色半城湖》。

  “在玩中学、在玩中乐,同时又要在玩中推广”,伴随着剪纸技艺带来的乐趣,贾淑云感受到剪纸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从2012年在仲恺高新区博爱小学教学生剪纸开始,她逐渐走进中学、大学,乃至社区中推广剪纸工艺,为推动惠州剪纸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她表示,“作为一名惠州剪纸艺人,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惠州剪纸这一非遗文化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文、图 惠报全媒体记者 曾镜明

  

编辑:海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