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影像】惠城区三栋沙澳何氏:晴耕雨读 余韵袅袅

  悠悠西枝江水,由南向北流经三栋沙澳。两岸适宜耕种,水陆路兼宜。清康乾年间,粤东人口大量增长,众多客家先民走出山区,来到东江流域平原一带繁衍生息。沙澳何氏于彼时从梅州兴宁迁来落担,其子孙聚族安居,守望相护,渐成一方族群。300多年来,历代何氏村民辛勤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口齿日繁,将沙澳建设成一个美丽富足的家园。

  

沙澳村文武庙连着佛爷庙,一方庙宇,儒释道三教并存。

  沙澳何氏宗祠,承载和记录着家族的骄傲和志趣。

  沙澳村民秉持良好家风,务实开拓。

  沙澳何氏宗祠,承载和记录着家族的骄傲和志趣。该宗祠为乐耕堂,祠堂有一副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典雅高致。“荆树”典故来自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中的周景式《孝子传》:“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同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欣然聚,况我而殊哉’,遂还为雍和。”“砚田”以田喻砚,把读写看作耕作。兄弟同心,事关家庭和睦,而耕作读书,关系生存发展,从堂号到对联,都表露出一种寄望与劝告,润人心田如春雨润物无声。

  文武庙内藏有一口大钟,历史悠久。

  何氏子孙在沙澳村聚族安居,守望相携,渐成一方族群。

  因沙澳是晚清翟火姑的起义发源地和最后巢穴,又是起义首领之一何亚黄的故乡,当年翟火姑退出西枝江、逃往紫金后,清兵为了泄愤,在沙澳实行焦土政策,沙澳何氏宗祠损毁严重。劫难过后,何氏村民在一片废墟、满地荆棘中重建家园,重修何氏宗祠。重修后的何氏宗祠大门前,铺满麻石条石板,柱础、麻石条等建筑构件在墙角随处可见,可见这座建筑的原貌是何等精美结实。

 

  农耕文化馆里展示的农耕相关物件。

  村中设有自建的农耕文化馆,展示了村民捐赠的农耕相关物件。

  揆诸沙澳村史,不少读书人走出沙澳,从文从武,人生闪光,也有不少商贾,创业致富,造福乡里。但对大部分村民来说,这里是他们的家园,晴耕雨读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生即使不能有大成就,在肥沃土地常有收获也是不错的小幸福。于是,一种务实恬适的生活哲学在这片土地流传。

  沙澳村种植的嘉宝果收获中。

  沙澳何氏宗祠不远处,跨过几个池塘和几片稻田,可以看到一座重修的古庙——文武庙,主殿祭祀“三帝灵君”,从左到右分布为关圣帝君、文昌帝君、医灵大帝,寄寓文武双全和对生命健康的追求。“三帝灵君”左右两侧,还有牛王爷和观音塑像,一个事关生产,一个事关生育,可谓妙矣。此外,文武庙左边还连着佛爷庙。一方庙宇,儒释道三教并存,多元信仰汇流。

  三栋沙澳适宜耕种,晴耕雨读,余韵袅袅。

  沙澳村民秉持良好家风,务实开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勇毅前行。这是晴耕雨读留下的余韵,至今润泽村民。物换星移,燕去燕回三百载,沙澳何氏,不管是居乡渔樵耕读或奔走仕途商道,务实的他们不会忘记,父兄相乐常有时,人生有待勤耕耘,是为乐耕。

  文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图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编辑:李影君
下一篇: 摘桑葚 乐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