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博罗县党建引领破解乡村治理密码

  乡村治理最终目的是激活乡村产业振兴这盘棋,写好乡村治理文章,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剂良药。近年来,博罗县村村洋溢着勃勃生机,文旅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跃然呈现。

  近日,惠州日报记者深入博罗县湖镇镇、罗阳街道等镇(街)部分乡村采访,窥见了博罗县乡村治理的一些经验和启示。

湖镇围古村落。 图片由湖镇镇提供

  党建引领

  筑牢乡村治理根基

  位于博罗罗阳街道中部的观背村,2014年以前是个“脏乱差”的城郊村。当时该村六成村民搬离,0.3平方公里的老村庄成为“空心村”。因为征拆历史遗留问题,村里信访问题不少,村“两委”班子不团结不干事,党支部难于发挥作用。2014年,观背村党支部被列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如今的观背村已经摇身一变成“文化村”“文明村”“法治村”,2021年6月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那么,观背村为何这么快速地蜕变?该村党支部书记郑国雄向记者介绍说,2014年9月,时任博罗县司法局副主任科员陈湘到观背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整顿帮扶,他俩一起推动观背村党支部建设,从强党性、立规矩做起,全面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推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落实。积极把优秀村干部发展成党员,从根本上扭转了村“两委”班子一盘散沙的状况。“从‘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关键是强化强化再强化党建引领。”郑国雄感慨道。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湖镇镇坪山村10年前还是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每年的集体收入大约2万元,村庄家禽四处散养,环境脏乱差。2014年,陈少明当选为坪山村党支部书记后,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头雁领路”作用,突出基层党建引领,形成了党员领跑、干群携手、合力攻坚的良好态势。

  陈少明向记者介绍,当时拓宽坪山村村道遇到不少困难,要求村民无偿拆自家房子,有个别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为此,坪山村的党员干部便挂钩到户,多次上门,用心用情有力反复与村民沟通,取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创新举措

  打通堵点破解难点

  在博罗县罗阳街道观背村,400多幅宣传法治治村壁画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观背村党支部委员王春娣告诉记者,除了壁画,诸如法制副主任、人民调解员等多元法治教育形式同频共振,让法治观念深入村民心里。村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全面依法治村,循序渐进之下法治教育成效明显。观背村此前环境脏乱差,外来人口多,治安问题凸显。通过多元法治教育和宣传方式,观背村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是观背村法治建设创新举措的成果。”

  近年来,博罗县湖镇镇坪山村许多村民积极参与村内建设。这背后,是坪山村通过培育规范村民自治行为,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广大群众自治内力的结果。以前,该村村民实施家禽放养式,既不卫生影响美观,也影响了过往车辆通行。于是,坪山村制订了“鸡鸭圈养,放出马路压死免赔”的村规民约,解决了家禽放养四处排便带来的脏乱现象,从而也减少了家禽被路过车辆压死导致的纠纷和安全事故。同时,坪山村还实行人居环境整治门前“三包”制度等,以村规民约等方式,激活乡村的自我净化和纠错能力,为人居环境整治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文化赋能

  乡村发展行稳致远

  产业引领可谓观背村乡村治理新路径。观背村以“村委会+N”的运营模式,设立文化部落,为村民和入驻组织机构提供文化培育、组织建设、服务策划、法律咨询、团队招商等专业服务,广泛地将不同的利益多方吸纳进入乡村共建共治共享体系。2015年,以陈湘、郑国雄为首的观背村村委成立了文化部落有限公司(简称“文化部落”)。文化部落的主要功能包括:将民房集中出租、吸引组织机构入驻及引资。将闲置民房出租,不但很好地解决了该村“空心”的问题,还增加了村民收入,自然得到了村民的拥护。

  在文化部落的影响和带动下,如今,60余家文化组织及机构入驻,覆盖琴棋书画各种类型,形成集聚效应。随着观背村文化聚集地的成形,带来的是整体村貌的蝶变。旧房改造翻新、雨污分流、自来水管更换、巷道恢复、村道绿化、环境卫生整治等工程陆续上马、环环相扣,村貌焕然一新。

  王春娣告诉记者,观背村每年吸引游客近50万人次,也带动民宿、餐饮等产业发展,走出一条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振兴之路。近2年来受疫情影响,游客量减少,有些文化机构也退出了观背村文化部落,但文化集聚的底蕴不会消亡。未来观背村将围绕文化产业化不断做大做强,突出法德共治的文化,打造集文化交流、文化创作、文化观光为一体的文化聚集地。目前,观背村正在启动村内主干道沥青铺设工程,不久后3条主干道将变成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届时观背村文化部落将阔步新征程。

  “农业+旅游”

  多产业融合促增收

  “光靠传统的种养,农民的钱袋子没法鼓起来。”和许多国内的农村一样,博罗镇湖镇坪山村缺乏产业,陈少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就想方设法导入产业,促进农民的增收。2015年,陈少明决定围绕“农业+旅游”等模式,把发展乡村产业的目光投向了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在陈少明等党员干部推动下,坪山村建起了“欢乐稻场”。这是集田园风光、亲子拓展、古村文化、越野露营、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农场,占地约500亩。一经建成便吸引了不少来自广州、深圳和东莞等城市的游客,最多的时候,每天进村的游客人数超过1000人。欢乐稻场不仅带动了本地农特产品的销售,还给本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当地五六十名村民成了欢乐稻场的“雇员”。

  村里来了客人,去哪儿留宿?从2019年9月底起,坪山村开始鼓励村民将闲置房屋改为民宿。去年“五一”假期坪山民宿“2.0版”全村46间民宿客房一上线就订满。坪山村把农房改成民宿,既能盘活农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也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继续做大做深。据了解,有的村民把民房变成民宿后,每个月可以增加两三千元收入。

  陈少明告诉记者,就在近期,坪山村引进了总投资共10.5亿元的4个项目,其中一个项目已启动建设,其余3个项目正办理用地挂牌手续。随着新项目落户,坪山村将会导入新的产业,不仅能更好地解决坪山村及附近村民的就业,也能促进当地消费。陈少明信心满满地说:“坪山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王开尧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罗建辉 赵学敏 特约通讯员赵新平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