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跳的肉丸!博罗麻陂肉丸欲“跳进”市级非遗

原标题:
会跳的肉丸 匠心的传奇
非遗美食麻陂肉丸正助力乡村振兴

  “跟小时候的味道一样,吃起来非常爽口弹牙。”在东莞工作的黄女士,每次回到博罗县麻陂镇,总要到圩镇上的永康麻陂肉丸馆品尝一碗肉丸汤。对于很多麻陂人来说,一颗颗爽口弹牙、肉质清香的麻陂肉丸,是他们魂牵梦绕的美食,是家乡的味道。

  麻陂肉丸制作工艺于2008年被列入博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说食客不小心将麻陂肉丸掉到桌上或地上,肉丸还会跳三跳,弹性十足,得名“会跳的肉丸”。眼下,这颗“小肉丸”正在积极申报惠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味蕾,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麻陂肉丸被称为“会跳的肉丸”。

  供应麻陂肉丸的餐馆遍布大街小巷

  “更快博罗·赣深高铁看麻陂”全媒体主题走读采访团在麻陂镇看到,供应麻陂肉丸的餐馆遍布大街小巷,其中老字号“永康麻陂肉丸馆”最负盛名,传统工艺、传世配方、匠人精神,以及肉丸背后蕴含的非遗文化内涵,使其广受欢迎。这家肉丸店的麻陂肉丸,是当地人传承多年的味觉记忆,一年四季,总能看到店内客商盈门。

  麻陂肉丸的制作技艺,始创于麻陂人李珠安之手,通过“父教其子,兄教其弟”的方式代代相传,至今已历五代。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麻陂肉丸第四代传承人李金平坐镇永康麻陂肉丸馆。

  李金平告诉采访团,麻陂肉丸讲究的一是新鲜,二是手打。他们一家人采用新鲜的猪后腿肉,用2公斤重的铁棒对猪肉反复捶打40分钟,经过5000多次的捶打,肉片变成细滑肉泥,再加入胡椒粉、精盐、鱼粉等作料提升肉丸的风味,增添层次感。

  “正因为新鲜猪肉手工制作,肉泥经过反复捶打,做出的肉丸才嚼劲十足,这是机器怎么都做不出来的。精心制作的肉丸,肉香扑鼻,不易膨胀,备受市场青睐。”李金平表示,为了保持肉丸的品质,他们一家人一般从凌晨5时许便开始忙活采购原料,最高峰时一天能消耗200斤猪肉。

  得益于李家世代相传,以及众多肉丸制作者、销售者的推广,麻陂肉丸成为麻陂特色美食,它的味道萦绕在一代又一代麻陂人的心头。许多外地客人驱车前来购买,还把它带至全国各地。

  李金平的儿子李龙生前些年在广州学厨艺,在店里帮父亲打理生意。作为年轻人,他积极拥抱时代,学习电商营销、直播带货,期待麻陂肉丸成为网红美食,通过文旅舞台或者电商平台,飞入千家万户。 

手打麻陂肉丸备受市场青睐。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正在申报市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麻陂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显著,旅游观光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各具特色的“农家乐”让游客流连忘返。这有麻陂肉丸的功劳。在麻陂肉丸是麻陂镇不少农家乐餐馆的“头牌”,它的非遗魅力正在赋能乡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麻陂肉丸制作技艺已有100多年历史,在惠州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麻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健表示,该项技艺目前在积极申报第八批惠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打响麻陂肉丸品牌提供进一步的可能。

  对于如何利用好麻陂肉丸这张“王牌”,助力乡村振兴,张健认为,麻陂将讲好非遗故事,打响非遗品牌,充分依托博罗县级非遗工作站、非遗传习室,讲好麻陂肉丸的非遗故事,组织非遗传承人举办各类培训活动,传承好麻陂肉丸制作技艺。同时,多渠道多维度进行宣传和推广麻陂肉丸,通过形象生动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形式,借助美食推介会、电商等方式,不断提升麻陂肉丸在当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张健表示,麻陂也将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麻陂肉丸产业。目前,惠州骏民食品(广东)有限公司冷链深加工一体化项目落户麻陂,将成为博罗东部八镇唯一的生猪、牛、羊屠宰中心及其肉品深加工线、物流冷库等,为麻陂肉丸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消费群体、做大做强产业提供更大的平台。

  在新时代背景下,麻陂肉丸不仅是活态的技艺传承,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它将融入乡村振兴,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大放异彩。

  观察

  做大产业 出海出圈

  资深媒体人王航帆表示,麻陂肉丸目前多为家庭作坊生产,品质把控、产量规模等方面均受制约,尚未形成规模产业。麻陂镇应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扶持有情怀的市场主体赋能麻陂肉丸,这样才能做大产业、出海出圈。

  王航帆说,近年来,随着“宅经济”兴起,尤其是受疫情防控下堂食不便的影响,省时省心又饱含人间烟火气的预制菜走俏市场,走进千家万户。他认为,麻陂肉丸可以结合预制菜这条赛道,开拓电商等各类渠道,通过冷链、供应链走得更远。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邬玉婷 侯县军 侯婉怡 通讯员陈惠娴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