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之东,显岗水库旁,博罗县湖镇镇金星村金沙洞一处传统酒坊,酒坛整齐排列,柴火铁锅上蒸汽缭绕,百年土锅烧酒酿制技艺在此上演。
选用罗浮山下出产的大米,加入山泉水,用柴火锅蒸熟;接着将整锅香喷喷的米饭倒在木桌上,摊开搅匀,把酒曲压散成粉状,与熟米饭拌匀,再装到干净的瓷罐中,用纱布盖上封口,加盖密封发酵;随后开始酿酒,将铁锅洗干净放于土灶,把发酵后的酒曲跟米饭放入饭甑内,架上木制酿酒设备,用湿纱布密封铁锅与酿酒设备接触的边沿位置;加入冷水,然后开始柴火慢烧……透明酒液就像涓涓细流一样,从一根连接木制酿酒设备的木管流到接酒的缸里。
杨容添将整锅香喷喷的米饭倒在木桌上,摊开搅匀。
杨容添和妻子毛伟英一起把酒曲压散成粉状,与熟米饭拌匀,再装到干净的瓷罐中。
放柴火慢烧酿酒。
这样的操作流程,酿酒人杨容添和妻子毛伟英每天都要重复好几次。土法酿酒产量并不高,通常50斤米蒸成一锅饭来酿酒,大概150斤大米能酿出100斤45度的米酒。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有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金沙洞环境优越,气候宜人,当地村民有土法酿酒传统。相传在明代,崇拜葛洪的村民用葛洪在罗浮山遗留下来的药方酿制药酒饼,开始酿酒,初期以甜酒为主,风味独特,到民国时期,当地人改用铁锅烧酒。优质的原料加上娴熟的酿酒技艺,再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酿造出地道的米酒,远近闻名。
杨容添表示,酒坊是家族传承,他的父亲从年少时便跟着长辈酿酒,酿了一辈子。他早年在深圳经商,从2006年开始投资支持父亲的酿酒事业。2017年,父母年老,他回到家乡,接过父亲的棒,继续土法酿酒。
毛伟英品尝刚刚酿出来的酒。
杨容添将刚出炉的酒倒给妻子品尝。
毛伟英正在封存酒。
杨容添和妻子毛伟英将酿好的酒拿出来销售。
“父辈酿的酒,现在还在售卖。”杨容添称,他的母亲、妻子、大嫂都是酿酒高手,在酒坊帮忙。
杨容添将这次返乡视为再次创业。在坚持土法酿酒的同时,他也致力于酒坊的现代化、标准化发展。他向金星村委会租赁1200多平方米的场地扩容增产,配备有独立检验室及灌装车间,以让老树发新芽。
杨容添看中了果酒的市场前景,多次到宁夏、山东等地学习果酒酿制技艺,他甚至到法国的葡萄酒庄园考察学习,了解和掌握果酒国际先进酿造工艺。从第一款嘉宝果酒开始,他陆续酿制出猕猴桃酒、杨梅酒、火龙果酒、荔枝酒、梅子酒、山楂酒、石榴酒、柠檬酒、香蕉酒等10余款果酒,受到市场欢迎。
蓝莓酒。
各种成品酒。
“如今,我们的产品以米酒、糯米酒、浸泡药材酒、水果酒为主,采用地缸发酵,日均产酒约3千斤。”杨容添说,金沙洞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和传承百年的酿造工艺,生产出不可多得的美酒。更为关键的是,果酒用到的水果,全部来自罗浮山周边,为当地村民开拓了一条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文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图 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