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福田坳岭竹编:指尖传承 竹上开花

  文化是乡村之魂,乡村振兴唤起乡愁,文化记忆守住乡味。

  3月30日,博罗县第一期“村ART”乡村艺术作品创作大赛颁奖活动在博罗县福田镇徐田古村举行,当天在活动现场的非遗文化的展示,为这场乡村艺术旋风,增添了几级强风。

  竹编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古老而悠久。在博罗县福田镇坳岭村,村民都有着竹编的传统。在“村ART”乡村艺术作品创作大赛活动现场,福田镇坳岭村竹编艺人现场编织竹制品,就聚了不少人气。只见一根根青竹篾,在杨秀芳、刘剑明这两位老艺人的巧手间上下翻转,簸箕、菜篮等竹制品就现场完成了。这手指一抬一压之间,彰显传统工艺的魅力、精湛的竹艺,体现了匠心思维的传承。两位老艺人都已经年逾六旬,杨秀芳年纪更大些将近70岁。巧的是,两人都从16岁开始从父辈那里学习竹编技艺。

  两位老艺人说,刚开始时,村民学习竹编技艺是为了编制农具,有鱼篓、簸箕、菜篮、箩筐等等,主要用于农耕生产和日常生活。渐渐地,才演变成为一种谋生的技艺,村民将其作为副业,卖竹制品帮补家用。一个竹制品,织起一个家庭的生活。直到20世纪90年代,靠竹编卖钱养家糊口,依旧是不少坳岭村人的坚持。而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竹编用品在市场上已不再那么“吃香”。作为生产、生活工具,它的替代品多了。村民谋生的门路也多了起来。之前靠竹编养家糊口的村民,也大多都走入了工厂。竹编技艺也就渐渐没了那么热门。

  在老一辈的记忆里,竹编制品成了坳岭村的象征,更是一份与家捆在一起,编织出美好生活的愿景。虽然早就不再靠竹编养家,但竹编已深深融入了坳岭村竹编老艺人的生活。时至今日,坳岭村仍有像杨秀芳、刘剑明这样的手艺人在坚守着。如今,他们编制的竹制品,除了自己用外,还会不定期地拿到市场上去卖。

  尽管竹编不再是年轻人的谋生手段,但老人们都希望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让他们高兴的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这些传统手艺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关注,也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贡献文化力量。

  文字:惠报全媒体记者李燕文

  图片:惠报全媒体记者钟畅新

编辑:李影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