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柏塘新陂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茶园飘出“致富香”

原标题:

茶园飘出“致富香”

博罗柏塘新陂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家门口增收致富

  茶园内,鲜嫩的茶叶随着茶农指尖翻飞入篓;车间里,细长的茶青在炒茶师傅手中散发出阵阵香气;网络上,一个个订单快速送达传递茶滋味……

  这段时间,博罗县柏塘镇新陂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的春茶采摘、炒制、销售紧锣密鼓进行,80后兄弟王伊军、王承安忙个不停。

  这些年来,依托省级“一村一品”茶叶专业村品牌,兄弟俩通过合作社引领带动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茶产业中,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博罗县柏塘镇新陂生态茶园连片春茶长势喜人。

  带动30多名村民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近日,记者来到新陂村,茶园里,一排排山茶绿意盎然,多名茶农忙着采摘春茶,笑容在他们脸上荡漾开来。

  “每逢春茶、秋茶采收,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过来帮忙采茶,一天工作八个小时就有120元工资,一年下来也能挣1万多元。”新陂村村民严润娣高兴地说,她自家也在合作社的指导下种茶,收获的茶青由合作社收购,销路不愁,又能带来一笔收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兼顾家庭,感觉很好!”

  “我们从农历一月底开始采春茶,平均每天炒制约20斤干茶,随着春茶大量上市,近段时间,平均一天炒制100斤干茶,最高峰时期能达到200斤,到目前已经炒制了2000多斤干茶。”合作社负责人王伊军说。

  王伊军祖上三代都是茶农,深知老一辈茶人种茶、制茶的艰辛。他本来学的是计算机会计,毕业后几经奔波,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创业,走上了事茶之路。从家里最开始的10亩茶园干起,到2015年成立合作社,逐渐发展到现有茶园超500亩。

王伊军在生产车间检查收获的茶叶。

  为了种出优质好茶,王伊军费了不少心思。他的茶园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手工去除杂草。他创新地在茶园里间种黄豆,通过大豆产生根瘤菌发挥固氮作用,从而达到天然肥料的功效。此外,他还在茶园里种了一排杉树。“这些杉树能留下水分,滋润茶园,利用天然的自然条件增加水分,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王伊军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经营模式,打造出“粤春晓”茶叶品牌,扎扎实实发展壮大茶产业。如今,合作社种植面积已超500亩,每年带动本村村民30多人从事茶产业,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

炒茶师傅在炒制茶叶。

  传统手艺与机械化相结合

  2021年,依托省级“一村一品”茶叶专业村,合作社通过政府资金扶持,购买制茶先进设备,扩大产能,提高茶叶品质。

  在合作社的生产车间内,洋溢着阵阵沁人心脾的茶香。环顾四周,连续高温杀青机、滚轮杀青机、揉捻机、烘焙机、全自动包装机等机器一应俱全。车间里还藏着一个手工炒制间,这头,老手艺人忙着烧柴火、用传统手艺炒茶;那头,新一代炒茶师傅手工活接连不断。

  “我现在炒二青,是为了去除青草味,激发茶叶的香气。”炒茶师傅王承安说,茶叶做出条形后,还要再手工炒制、过筛,连续3次,以此提香,这样做出来的茶叶更有“锅香”。

  王承安是王伊军的堂弟,原本在深圳上班。后来,他看中家乡茶产业发展前景,花了两三年时间拜师学艺,2018年从深圳辞工回乡,一头扎进了“茶香”中,不断摸索、改良,提高制茶工艺。虽然科技的进步大大提升了制茶效率,但兄弟俩依然没有放弃对传统风味的追求,坚持传统手艺与机械化相结合的方式炒制茶叶。

  这些年,兄弟俩分工合作,生产的事全权由王承安负责,王伊军则转型做品牌、搞销售。去年,合作社年产干茶约9000斤,相比创业之初,产能提升了十倍以上,年销售额也从2015年的3万元提升到去年的150万元。合作社越做越大,还建设了集办公、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茶文化体验中心,兄弟俩也成了新陂村茶产业发展的青年带头人。“除依托‘一村一品’做强做好‘粤春晓’山茶特色品牌,未来,我们打算建规模更大的标准化制茶车间,推动乡村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王伊军说。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黄桃

编辑:罗秋玲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