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获省批复
谋划推进42项整治项目
近日,《惠州市大亚湾开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西区街道、澳头街道、霞涌街道单元)》(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入选广东省自然资源厅2025年首批批复的11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加快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联系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全省7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联系点之一。
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大亚湾现有土地亟须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高质量发展“腾空间、优格局、显价值”。《实施方案》立足大亚湾开发区战略定位,围绕“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国内一流开发区”总体目标,系统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在2025年至2028年实施期限内,谋划推进整治项目42项。拟实施农用地整理207公顷、建设用地整理238公顷、生态保护修复418公顷,构建“良田比较集中、村庄布局优化、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健康优美”的空间格局。
稳耕地
实施“两藏”战略开展7项农用地整理
大亚湾全区现状耕地434公顷,零散耕地大多分布在产业园区内、城乡居民的房前屋后,不仅耕地产出率低,制约了产城集聚发展,也为土地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为筑牢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大亚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两藏”战略,实施农用地整理7项。
霞涌上角村千亩方稻香田园项目效果图(翻拍)。
“藏粮于地”重点推进耕地集中整治和耕地质量提升,通过新增垦造162公顷耕地,将塘横千亿级新兴产业园内、全区村庄规划范围内同等面积的耕地逐步腾挪至1个“千亩方”、4个“百亩方”,提升耕地连片度和耕地质量,从源头上破解耕地保护利用与产城发展之间的矛盾。
“藏粮于技”探索都市地区“科技+农业”发展新模式,区环境水务集团先后与航天生物集团广梅航天育种研发中心等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入航天育种等高净值科技农业项目,以农业撬动文旅产业发展,将上角村“千亩方”山海稻香田园打造成科技农文旅示范工程,推动“小农田”释放“大价值”。
美村庄
探索村企合作“樟浦模式”
大亚湾现有29个行政村,大部分为城中村和城边村,零散分布于城市空间之中,存在村庄环境品质不佳、村民留用地低效利用、村民收入较低等问题。为实现村庄布局优化、联农带动共富裕的目标,大亚湾实施建设用地整理、乡村风貌和历史文化保护11项,有序腾退布局分散的空心村,促进村庄集中、品质提升。
通过机制创新,探索村企合作开发留用地的“樟浦模式”,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企业运营、利益共享”的原则,对樟浦村49公顷留用地整合利用,由区城投集团负责村民留用地的厂房及配套设施物业的代建工作,建成后移交村集体并整体包租20年,提升村集体年收益达6000万元,让村民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同时,通过复制推广“樟浦模式”,有序推动塘布、横畲村低效闲置用地再利用,按照“花园”新村高标准,完成村民安置,让村庄美起来;通过村企合作开发运营村民留用地,做大村集体资产价值、壮大集体经济体量,促进新型城镇化成果普惠乡村居民。
兴产业
产业空间整备升级
为破解新增用地空间不足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大亚湾按照向存量要增量的思路,通过“优空间、腾空间”,实施建设用地整理、产业导入13项,整备形成连片优质产业空间,支撑千亿级新兴产业园、坪山河科创走廊等“融深融湾”新质生产力平台建设。
优空间方面,推进大亚湾新兴产业园(塘横片区)范围内的旧村、旧厂等低效用地盘活利用,与周边土地形成连片优质产业空间。目前已完成土地征收315公顷,已导入瑞珂玛总部及智能缝制机械研发生产项目、和平精密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机及结构件项目等先进制造业项目。
腾空间方面,通过腾退闲置、低效建设用地,优化调整城镇开发边界,保障坪山河科创走廊樟浦东侧片区项目、荃湾港区密尔克卫项目等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空间,支撑新质生产力集聚。
同时,大亚湾聚焦“生态健康优美”目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11项,以森林生态屏障、淡澳河流域、海岸带为单元,实施全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探索“生态修复+资源利用+产业融合”模式,打造山边、河边、海边文商旅消费集聚区。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通讯员刘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