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医生黎德庆传帮带助贵州册亨医务人员快速成长

[报料热线] 2831000

  在黔西南的万山丛中,在南北盘江的交汇处,在黔桂两省区的边界上,有一座美丽的小城叫册亨。这里总能看到支援医生的身影,其中就有跨越千里、来自惠州市惠城区的白衣天使。今年50岁的惠城区医疗专家黎德庆就是其中一名,他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当地医务人员快速成长,建起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黎德庆。黎德庆提供

  作为医者,胸怀仁心,希望能让贵州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作为党员,支援册亨县医疗是责任,更是党赋予我的光荣使命! ——黎德庆

  留下转诊病人,让医生在实践中提高医疗水平

  黎德庆,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业务骨干,坚守临床一线20多年,给众多病患送去健康。

  今年4月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护工作群里发布文件:惠城区需要派一支具备良好素质及扎实理论、熟练操作技能的医疗队伍到贵州省册亨县进行对口医疗支援。黎德庆第一时间申请成为其中一员。

  “孩子参加工作了,已经没有负担,我希望发挥自己的长处让贵州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5月26日,黎德庆告别家人踏上援册支医之路。如今,他作为支援册亨的专家医生,驻守在册亨县人民医院,用精湛医术服务这方热土。

  “呼吸机、心电图机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其实并不缺少,但是由于操作不熟练,在科室成了摆设。”刚到册亨县人民医院,黎德庆就迫不及待地了解医院状况。技术力量薄弱、医疗人才缺乏、教学手段落后……黎德庆心里觉得沉甸甸的。

  针对科室存在的问题,他通过查房、讲课、演示、培训等方式,把先进的诊断治疗理念传授给科室医护人员。同时,利用手术进行实地教学,为科室医生讲解,术后还和当地医生一同观看视频进行讨论,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的环节。

  “病人是医生的老师。”黎德庆认为,医生的能力和水平都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得以逐渐提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黎德庆鼓励该院在惠城医疗队的帮扶下,积极留下以往需要转诊的病人,在实践中提高医疗水平。 

黎德庆(右二)正在工作。 黎德庆提供

  急救急性心梗患者获点赞

  册亨县是中国布依第一县,居民主要以布依族苗族群众为主。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交通不便,当地群众对胸痛的相关医疗知识了解不足。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是粤东地区首个国家级胸痛中心,急性胸痛协同救治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今年8月,一个平常的上班日,正在值班的黎德庆接到电话。册亨县当地居民张先生突发胸部疼痛,伴随心跳增快、喘气费力、全身出冷汗……黎德庆赶到现场,诊断他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情随时可能恶化,必须尽快重建血运才能保存更多的心肌,否则将危及生命。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要进行PCI治疗。考虑到交通不便,黎德庆提出在册亨县人民医院溶栓后尽早转运至上级医院进行PCI治疗。

  “你尽可能放松,有不舒服及时跟我们讲。”黎德庆一边安慰患者,一边盯紧心电监护,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整个溶栓过程相对顺利。

  溶栓开始10余分钟后,患者感觉胸痛明显缓解,溶栓很快起效;半小时后心电监护提示ST段逐步下降;1小时后心电图提示ST段较溶栓前下降50%,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心率在100~120次/分之间……很快,张先生病情稳定下来。

  随后,册亨县人民医院立即联系了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急诊科,派出120救护车,将张先生争分夺秒护送至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启动急诊冠脉造影并植入一枚支架。正是因为及时的溶栓治疗给后续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争取了时间。“今后回到册亨县一定找黎医生复诊。”张先生表示。

  支援帮扶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既要扶上马,更要送全程。”要把医疗技术留在册亨,首先应该灌输先进的医学理念。惠城区医疗队支援册亨县人民医院以来,黎德庆和同事一起先后制作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溶栓筛查表、知情同意书及正确规范的溶栓流程图,制定了心血管疾病业务学习培训计划、教学查房制度、急救操作技能考核制度以及实习生带教制度。

  “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是惠城派出医疗队支援册亨的初衷。在黎德庆眼里,不能培养只有理论知识的人才,而是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促进基层青年医务人员快速成长,才能建立起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因此,黎德庆和医疗队通过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加深当地年轻医生对急危重胸痛患者的识别,熟知胸痛处理流程,掌握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溶栓适应症及具体溶栓流程。

  执业医师数量少,黎德庆和医疗队加班加点指导当地医生学习考证;购买专业教学模具,为当地乡镇医生、村医开展基础医疗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当地医疗水平;与当地医生会诊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病情,针对不同患者的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意见,增强居民对当地医疗信心……惠城区医疗队努力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在当地老百姓中树立好口碑,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让当地百姓放心在家门口诊治,真正做到技术帮扶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惠州日报记者邓惠婷 侯婉怡

分享到: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