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街勇夺两个“国字号” 拟打造大湾区“旅游岛”

原标题:

水东街两块“国字号”招牌挂牌
分别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为进一步提升古城街区建设管理水平,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11月12日上午,特色街区引领古城文旅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惠城区桥东街道东坡祠举办。各大学院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嘉宾代表共聚一堂,探讨特色街区引领古城文旅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与新实践,为“百千万工程”积蓄力量、贡献智慧。

  现场还进行了水东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挂牌仪式。

  现状

  今年中秋国庆期间水东街日均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

  当天上午,水东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举行挂牌仪式,并举行“特色街区引领古城文旅高质量发展论坛”。

  近年来,为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惠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坚持“市区一体”、打造“四个惠城”,持续推进文旅体深度融合,比如开展“千年商埠 不夜古街”“花香三月”西湖汉服穿越之旅等燃爆系列活动,还推出了文艺精品,如《东湖旅店》先后在北京、惠州的剧院上演。

水东街因“水”而兴,是岭南商业的发源地之一。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惠城的文旅市场消费人气持续高涨,消费活力有效释放,共吸引了约200万名游客,单单730米的水东街日均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可见,经过持续不懈地挖掘和培育引导,惠城区文旅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涌动着后发潜力和无限商机。

  建议

  对标景区管理街区,提升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

  揭牌仪式后,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围绕“特色街区引领古城文旅高质量发展”参与圆桌论坛。论坛围绕促进古城文旅融合发展重要课题、产业发展热点问题展开研讨,为增强惠城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动力赋能。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景区与度假区研究中心主任刘敏阐述了旅游休闲街区的起源和发展、标准和要求、现状和分布。就旅游休闲街区未来发展,她建议要厚植文化、规划合理,实现主客共享,因地制宜推进功能集成,凸显综合,业态多元更迭,通过完善服务,打造消费场景。

  “当前惠州东坡文化保护得非常好,街区有业态、有烟火气、有消费、有休闲区,古今交汇的文旅休闲街区已经形成。”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协会秘书长晏曾节认为,接下来惠城要以古城复兴、老城新活力为主题,打造好东坡文化特色,带动整个片区发展。

  惠州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戴学军分析,当下的旅游体验发展趋势为“小众独特、自在松弛、未知惊喜、深度在地”。“要善于打造核心文化IP,在时间尺度上,东坡文化与水东街商埠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在空间尺度上,‘一街挑两城’独一无二。”戴学军认为,东江首埠要突出“首”字,增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注重服务提升,创新消费体验、跨界体验,对标景区管理街区,提升街区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

  相关链接

桥东街道:打造大湾区“旅游岛”

  水东街主街长730米,形成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在历史上曾是东江流域水陆货运的集散地,形成了惠州古城独特的“一街挑两城”城市格局。水东街因“水”而兴,是岭南商业的发源地之一,在历史上曾经是盛极一时的东江流域商贸中心,见证了惠州商业的兴起和多元文化的交融,素有“东江首埠、惠商祖源”之美誉。

  近年来,惠城区桥东街道坚持“品牌立街”,大力实施“以文化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旅富民”行动,联动市、区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遗迹、历史建筑更新活化利用、串珠成链,推动水东街成功创建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两个“国字号”和四个“省字号”品牌街区。

  在多方支持下,桥东街道投入4.5 亿元对水东街、惠新西街、老厂房、老旧小区实施升级改造,在以“绣花”功夫保留原有街道及建筑肌理基础上,不断完善道路、排污排水、消防设备、导览图等基础配套设施,极大提升了水东街整体面貌和游玩舒适度。

  接下来,桥东街道将推动水东街一二期深度融合,加快业态更新,着力把水东街打造成文旅商融合发展的龙头,高品质构建以“一核两带六区”为主框架的东江“上河图”、大湾区“旅游岛”。

  构建“一核两带六区”

  一核 苏东坡寓惠文化核心区

  两带 环岛水运文化景观带

  古城明清文化风情带

  六区

  01归善县衙文化展示区

  02惠新西街—东门街特色美食体验区

  03水东街骑楼商埠文化展示区

  04东湖旅店红色文化展示区

  05东平窑陶瓷文化展示区

  06黄家塘文创活力区

  惠州日报记者邓惠婷 特约通讯员周文媚 通讯员谭银兴 林晓娜 曾颖

编辑:洪东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