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岸街道马庄村打造和美乡村样板

  原标题:

  河南岸街道马庄村打造和美乡村样板

  “1+3+N”模式巧治城中村

  位于河南岸街道西南方的马庄村是惠城区典型的城中村。近年来,马庄村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围绕乡村治理不仅探索出“1+3+N”基层治理模式,村民共商共建,有效解决出租屋、治安管理以及消防安全问题,还通过党群协力,将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延续文化基因。同时,通过村企合作,深化“微治理”,打开村企合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党员先锋队集结执行救灾任务。

  接下来,马庄村将以“一轴五区”发展战略,进一步挖掘好人文底蕴、文化内涵、资源禀赋,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闹市中建设集吃住行游于一体的高品质城乡融合发展精品村,全力打造新时代和美乡村样板。

  “一小组一特色”解决治理难题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马庄村在基层治理中探索出“1+3+N”的基层治理模式。“1”,即一个党建引领下的组织管理架构;“3”,即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N”,即打造“一小组一特色”。

  “马庄村党建引领有三大‘法宝’,一是以‘党群之家’和‘党建公园’为群众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二是村民小组党群理事会作为村委会加强村民自治的重要辅助力量;三是在‘一小组一支部’的基础上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和党小组,设立党员中心户、党员示范(责任)田、党员责任路段、党员责任区,实现党员‘无位’到‘有位’再到‘有为’的转变。”马庄村党总支部书记邱锦青说。

  让农村党员参与乡村治理,切实架起了干群之间的“暖心桥”,解决了“群众难组织”问题。2023年,马庄村更是通过党群理事会募集资金,将村里最后一条土路修建成柏油路。

  在提振“三治融合”方面,马庄村以楼栋“网格”为单位,成立“党小组长—楼栋长”“两长”队伍,让楼栋长成为政策宣传员、民情信息员、邻里矛盾调解员,实现小问题楼栋当面解决、大问题党小组协商解决、难问题上交村“两委”合力解决;积极推进“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让“公共法律服务进网格”;成立党群服务队伍,开展“文明示范户”等评比活动,真正以自治、法治、德治推动马庄村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马庄村有本地户籍人口2856人,外来流动人口约1.2万人,是典型的城中村,具有出租屋集中、外来流动人口多的特点。“探寻有效治理‘妙招’,加强出租屋管理,保障城中村的治安、消防安全,是马庄村村委向来着重关注的问题,采用‘一小组一特色’逐个解决各小组难题。”邱锦青说。

  马庄村新二村民小组出租屋、外来流动人口多,该小组通过召集村民租户代表、党员、村小组干部座谈会,为楼栋编号、绘制楼栋地图;重新审定物业收费标准,明确水煤电费用收缴方式,出租房自我管理逐渐上了轨道。

  在消防安全上,马庄村推进微型消防站建设,利用村集体收入购入两辆消防救火车,充分发挥治安联防队伍作用,提升火灾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新二村民小组推动充电设施建设,对电动自行车实行统一停放、统一充电、统一管理;开展“三线”专项整治工作,更换老旧线路,优化外立面电线捆扎;加强技防建设,进出口摄像头全覆盖,通过监控系统实时掌握治安情况。

  升级人居环境与延续文化基因两手抓

  如何充分调动村民、租户积极性投身人居环境整治,马庄村探索出治理之道。

  马庄村设有3处“智能垃圾分类亭”,利用感应与AI人脸识别技术,指导村民从源头做好垃圾分类;设立“周六清洁日”,组织村民开展清洁,号召村民做好门前“五包”;成立“治理攻坚队”,每个村民小组配备“文明督导员”,2023年8月以来“治理攻坚队”联合家保公司共500余人清理卫生死角30余处、垃圾10余吨,切实提高村庄干净整洁水平。

  下马庄九岗山脚下,有一股千年流淌不息的将军泉,是惠州城内至今唯一仍在使用的古泉。下马庄村民小组长邱东尧介绍,为保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街道及村委积极链接生态、文化、资金等资源,打造了“将军泉历史文化园”,设置将军泉品茶区,更好地提升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

  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马庄村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更注重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目前,马庄村已分别在上一、上二、下马庄村民小组打造了惠民公园,从城中村发展困境中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模式,逐渐蝶变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此外,马庄村重视做好联村企业引导工作,遵循“村企自愿、量力而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引导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最终实现村企联建强堡垒、兴产业、活资源的总目标,帮助农村加快产业发展,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实现村企共同发展。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叶文青 通讯员冯雪辉

编辑:李影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