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助残日主题宣讲会自强榜样讲述“逆袭”故事
身有桎梏 心向星光
他们中间,有的身患罕见病却克服重重困难,攻读完清华博士学位并投身心理教育;有的凭借顽强意志创办工厂,代表国家站上国际职业技能竞赛舞台;有的多年来陪伴孤独症孩子,毅然投身心智障碍群体公益事业;有的失去一只臂膀,却用另一只手臂撑起了梦想,成为职业射击运动员……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突破了自身局限,更在各自领域闪耀光芒,成为激励全社会的榜样力量。
5月17日,为迎接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大力弘扬扶残助残传统美德,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惠城区政府残工委联合区残联、区教育局,在惠城区东升学校举办2025年惠城区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惠说新语·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残疾人自强模范与助残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
感人故事深深打动听众
“只要心中有光,我们就能踏出前路;只要自强不息,我们就能筑梦前行!”讲述者陈斌说。宣讲报告会上,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残疾人及助残优秀代表讲述了他们自强不息和扶残助残的感人故事。
陈斌身患罕见病却以惊人毅力攻读至清华博士,毕业后选择成为心理教师,用知识照亮他人;黄开旋患有先天凝血障碍,却以裁缝手艺起家,不仅创办服装厂,更在全国乃至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殊荣;孔少琴是一位22岁孤独症青年的妈妈,她毅然投身心智障碍者公益事业,从成立互助会到推动特殊儿童教育,用母爱温暖更多家庭;来自马安镇残联的邓小波12岁时意外失去右臂,却在射击场上找到人生新方向,2006年入选广东省残联射击队,2015年全国残运会上和队友拿下标准手枪项目团体金牌,退役后他扎根基层开展助残工作,荣获“最美残疾人”“优秀共产党员”“惠城好人”“惠州好人”等荣誉。
4位残疾人及助残优秀代表自强不息、扶残助残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每一位观众。“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残疾不是阻碍,而是激发潜能的动力源泉,身体的残缺无法阻挡灵魂的高贵和对梦想的追逐。”惠城区副区长陈秀致辞中有感而发。
宣讲会上,市残联副理事长黄宗太宣读了扶残助残倡议书,倡议各机构将残疾人工作融入民生发展,提供平等就业、优质教育和便捷康复服务,鼓励残疾人积极融入社会,学习新技能,实现人生价值。
将开展两场助残活动
这些残障人士自强和助残事迹的涌现,是惠城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一方面,积极实施评残补贴制度,每年开展两次下乡集中评残活动,极大方便残疾人评残办证。截至2024年底,全区持证残疾人达1.68万余人。另一方面,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医保社保财政代缴、临时救助等惠残政策,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同时,惠城注重精准施策,扎实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人支持性服务、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探索开展“百企帮百家”精准助残、“儿童康复下基层”等活动,残疾人康复服务持续优化,2024年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10817人、辅具服务646人。
“我们坚持多措并举,通过开展农村种养和职业技能培训班、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辅助性就业等方式,促进残疾人就业率稳步提升,2024年实现新增就业471人,越来越多残疾人在政策的扶持和社会的关爱下实现了自身价值。”陈秀说。
今年,惠城区联合市残联举办了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与爱同行 惠残助残”宣传活动,包括为获得国家(国际)级荣誉的集体和个人颁奖,开展丰富多彩的助残志愿服务;4月下旬,开展助残志愿服务“评残直通车”下乡评残服务活动,联合区卫生健康局等部门,为镇(街)的重度肢体和精神类残疾人提供上门评残服务。
区残联还将开展两场重要的助残活动:一场是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读一本书、看一次电影、游一次园、参观一次展览及参加一次文化活动),将组织三栋镇3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参加,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场是惠城区残疾人辅助器具进社区活动,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精准适配服务,预计服务约300人。
惠州日报记者叶文青 通讯员曾庆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