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助推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

惠东县宣传思想文化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
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助推高质量发展

  12月18日,惠东县宣传思想文化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坚决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守正创新,以新气象新作为全面推动惠东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惠东县城风貌。

  “草根名嘴”理论宣讲队创新宣讲形式开展系列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方式更受老百姓欢迎,新闻宣传形式更丰富,文旅结合、以旅彰文带动消费升级……翻开惠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缤纷画卷,亮点多多、精彩连连。

  抓舆论引导

  镜头更多对准基层一线和行业先进典型

  近年来,惠东县不断壮大主流舆论宣传,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一线和各行各业先进典型,充分展示惠东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重点工作。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中心工作布局到哪里,就及时跟进到哪里、主动服务到哪里。

  聚焦做好“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等宣传报道,积极与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合作,先后制作推出一大批有亮点、有分量、有温度、接地气的重头报道,让主旋律更高昂、正能量更强劲。

  设立“高质量发展惠东样本”“高质量开新局”专栏,每周一、周四在《惠州日报》推出“惠东新闻”整版报道,原创新闻短视频《广东太平岭核电预计2025年投产发电》《800只人工繁育海龟在广东惠东集中放流》在新华社发布,采制关于“海南鳽”的短视频及电视新闻被全国各大媒体争相转载报道……一个个精心策划的专栏专题、一组组精准聚焦的重头报道,是全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讲好惠东故事、传播惠东声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生动写照。

  强理论武装

  重点打造“草根名嘴”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品牌

  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惠东县构建“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宣讲体系,全域推进全县性学习宣讲品牌建设,选拔培养优秀百姓宣讲员,重点打造惠东“草根名嘴”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品牌。“草根名嘴”理论宣讲队深入田间地头、小区院舍、生产一线等开展理论宣讲,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充分发挥文化站、党群服务中心等主阵地作用,用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的语言、故事,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全县各乡镇(街道、度假区、旅游区)各部门积极开展党课及宣讲活动,把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从室内转到户外,把党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楚、讲明白,打通党的理论基层宣讲“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今年县级组织的示范宣讲40余场,线下受众观众2000余人次,线上受众观众20000余人次。

  在抓好理论学习、理论宣讲的同时,惠东县还不断深化理论阐释、拓展深度广度。强化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推荐惠东县高潭区苏维埃政府中洞革命旧址、惠东县高潭镇历史文献展示馆申报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加强新型社科智库建设,优化决策咨询服务……通过各种举措,加强思想阵地建设,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同时,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惠东县建设文化强县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积极营造“人人都是宣讲员,个个都是行动者”的良好氛围;加强与党校、高素质人才等的联系沟通,积极挖掘惠东县社科人才、宣讲专家、社科爱好者40余名。当前,惠东全县各地注重培养宣传骨干,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让镇村党员干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挖掘地方特色,展现相关工作实效。

  树文明新风

  文明实践活动全年开展逾万场次

  近年来,惠东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稳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持续拓展。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以及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乡风、文明交通、移风易俗等文明创建和培育工作。

  文明生生不息,思想与时俱进。惠东县制作文明创建系列宣传片、开展线上调查+入户宣传和问卷调查工作、常态化开展周末清洁日活动,多举措全方位调动市民积极参与文明创建工作的热情。

  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作用,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全年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全县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17+298”全覆盖基础上,延伸打造9个文明实践点(基地)。以阵地共建、活动共联等为抓手,大力开展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党群服务中心“双中心”融合工作。

  今年,全县常态化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约1.1万场次。结合节日等,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逢五捡跑”“烟头不落地·捡跑来助力——捡烟头兑换礼品活动”等,持续推进文明巴士等具有惠东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日”,确保实践活动持续长效、有节奏开展。

  认真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创建文明校园为工作重点,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活动。坚持集中与经常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扎实推进非遗文化传承基地进校园,开展“非遗少年说”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惠东渔歌、舞龙舞凤舞狮、擂茶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化保护意识和传承信念。目前,惠东已创建全国文明校园1所、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1所、广东省文明校园先进学校2所、市级文明校园75所、县级文明校园181所。

  持续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提质行动,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全县共有全国文明村1个、省文明村1个、市文明镇7个、市文明村63个,县级以上文明镇11个、文明村169个,县级以上文明村和文明镇占比分别达到68%、91%。

  促文旅融合

  积极探索“文化+滨海旅游”模式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惠东结合红色基因、绿色生态、蓝色滨海、古色人文等优势,系统挖掘整理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梁化古郡、白马窑址等文明探源工程,大力推动惠东渔歌等非遗传承发展。

  积极开展红色革命遗址的深度调研,推进全县各地红色遗址的修复和建设,串珠成链形成红色经典旅游线路。推进百庆楼、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陈列布展的提档升级,提升红色场馆的教育学习功能。

  舞龙舞狮、梦幻灯光秀、渔歌专场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接连不断、精彩纷呈……今年4月底,惠州·巽寮第九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近年来,此类由政府搭台牵头,借助民间力量举办的文旅活动常态化开展,如高潭首届端午粽子节、平海古城第十一届文化艺术节等,为市民群众提供了独具惠东特色的文化佳肴。

  惠东积极探索“文化+滨海旅游”模式,将本地特色文化嵌入旅游景区、酒店民宿等公众生活场景,打造以广东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一滴水图书馆为代表的更多旅游打卡点,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具时代活力和生机。

  从一方渔歌,到一部歌剧,惠东渔歌越唱越潮。11月初起,以现有非遗资源为主线,耗时3年多组织创作的首部惠东渔歌剧《渔村里的故事》在市、县、镇三级平台成功演出,反响热烈。

  惠东持续做好渔歌传承的非遗文章,通过打造一系列渔歌文化品牌,让惠东渔歌常唱常新。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上,惠东渔歌《海的呼唤》节目作为代表广东省参演的两件作品之一亮相舞台,这是自2008年惠东渔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首次参加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大型展演展示活动。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洪鹊儿 赖金朗 特约通讯员叶衍达

编辑:洪东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