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惠东多举措护航企业复工复产
全县将开展30多场线上线下招聘
开年即开跑,实干正当时。记者从惠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截至2月28日,惠东县8500多家用工单位返岗人数达到19.57万人,返岗率95.06%。其中全县12家500人以上的重点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工人返岗率达到96.23%,全力奋战一季度“开门红”。
企业订单稳定招工需求增加
一块块磁材在传送带上缓缓移动,焊接、测试、包装……近日,位于惠东县大岭街道的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一企业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同时,积极投入紧张生产,抢时间、抓生产、赶订单,确保产品按时交付。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自开工以来,企业全力投入生产,到岗员工约1600人。随着市场复暖,目前的订单量已经排到了5月份。
应聘者在招聘会摊位了解工作信息。
位于白花镇太阳坳工业区的惠州市特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工控新能源、液晶显示、消费电子、通信等领域。目前该企业员工返岗率100%。“排单排到差不多一个月之后。预计下半年整个行业可能会有所回升,我们对今年的订单情况还是比较乐观。”惠州市特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事业部总经理陈金星说。良好的市场前景促使企业不断扩大生产,用工需求相应增加。“新工厂开起来,需要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去支持新工厂的开发,今年的招聘需求会比往年要大一些。”陈金星说。
特创科技的发展以及用工需求是惠东县众多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惠东县高度重视春节后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春节前,就制订了节后用工保障工作方案,组织人社服务专员走访用工单位。节后,惠东县聚焦企业集中用工和务工人员集中外出就业的需求,积极与云南、贵州、湖南等地劳务输出大省的人社部门联系,建立更多的用工储备基地,并及时向对方发布企业岗位招聘信息。采取统一组织、包车直达、全程服务的方式,组织12批次近800名农村劳动力安全有序赴岗复工,做到“家门口上车、厂门口下车”,切实保障外出务工人员顺利、安全返岗。
2月23日,“春风送岗惠民生 就业服务暖民心——惠东县2024年‘南粤春暖’稳就业 促发展专场招聘会”在惠东县文化中心正门前举行。参与企业94家,提供就业岗位2500余个,吸引超过2700名求职者到场应聘,达成就业意向数量1715个。岗位覆盖了制造业、教育培训、电子商务、信息技术、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电子装配等各个行业的各个工种。普遍月薪为4000元到8000元不等,最高月薪达到3万元。
据县人社部门统计,目前电子、化工、制鞋、纺织、饮食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仍需要部分普工和技术工。“接下来,我们将高质量持续做好就业服务工作,计划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0场以上,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对接平台,实现就业供需精准匹配。”惠东县人社局副局长邹巍然说。
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法律服务站投入使用
日前,惠东县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法律服务站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惠东县帮助企业规范用工行为、预防和解决劳动纠纷、提升企业的劳动保障水平、护航企业健康发展的创新举措。
惠东县人社局整合劳动监察、仲裁调解、劳动关系、工伤保险等资源,设立惠东县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法律服务站,将固定服务站点与“互联网+”工作平台相融合,建立线上线下同步受理、同步协调工作机制,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一站式、智慧化、标准化劳动关系公共服务。
该法律服务站办公地点位于县人社局机关大楼4楼401房,服务站包含劳动法律咨询、劳动用工服务、劳动争议调解、工伤认定咨询、合法权益保护等内容。
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以上问题,可派员到服务站点现场咨询,现场工作人员能当场答复的现场给予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线上已开通人社“掌上助企”服务平台。企业可通过手机微信关注“惠东就业”公众号,在菜单栏“微互动”中打开“掌上助企”服务栏目,即可填写上报有关问题。后台工作人员收到问题后能及时答复解决的1天内给予回复,不能及时答复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据悉,目前该服务站已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安排2名人员专门负责统筹协调相关工作。“接下来,我们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惠东县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法律服务站服务内容和工作程序的宣传,定期对服务站工作进行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机制,对服务站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同时,按照‘一事一回访’的工作要求,对已回复或正在解决的企业劳动关系服务事项进行梳理,逐一排查、跟踪掌控,建立工作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关系跟踪回访活动。”邹巍然说。
人才是第一资源。惠东县还召开“拔尖人才”“山海人才”“山海工匠”发布会暨2024年万名人才大招引专项行动启动仪式,为大力实施人才培育工程、为惠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生机。该县将对这次遴选出来的各类人才进行培养,其中“拔尖人才”和“山海人才”培养期为3年,“山海工匠”的培养期为2年。在培养期内,该县将结合各类人才的领域及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锻炼,包括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导师负责制、资源帮扶机制,开展外出交流考察、论坛活动,提供项目资助、金融扶持、创业辅导、跟岗锻炼等。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洪鹊儿 赖金朗 通讯员黎爱平 邓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