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我为穿山甲栖息地种下新绿”活动在惠东宝口佐坑村启动
植树5000棵修复穿山甲栖息地生态
整地、挖穴……3月12日植树节当天,“我为穿山甲栖息地种下新绿”植树活动在惠东县宝口镇佐坑村启动。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将联合佐坑村等多方力量,在乌禽嶂佐坑村周边林地分批种植约5000棵生态景观树木,修复中华穿山甲栖息地生态,为穿山甲构筑通行廊道,助力恢复穿山甲保护地的动物数量及生物多样性。
3月12日,“我为穿山甲栖息地种下新绿”植树活动启动,参与人员到拟修复的山林地块进行整地和挖穴。 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供图
乌禽嶂及佐坑村周边至少生存着62只中华穿山甲
“我为穿山甲栖息地种下新绿”植树活动是“惠东县佐坑村中华穿山甲栖息地修复与保育项目”(以下简称“穿山甲栖息地保育项目”)的内容之一。穿山甲栖息地保育项目由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发起,并于去年10月入选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美团青山计划联合主办的“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第二批资助项目。
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副会长李成介绍,中华穿山甲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8年12月31日,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首次在惠东县乌禽嶂拍摄到国内首段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引发广泛关注。自此,一场针对穿山甲的监测和保护行动在惠东乌禽嶂开启。
2019至2020年,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支持下,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与惠东县林业局合作,在乌禽嶂及佐坑村周边60平方公里调查范围内进行中华穿山甲种群调查监测。监测报告显示,调查区域内至少生存着62只中华穿山甲,以佐坑村数量最多,且种群结构合理,幼年及亚成个体比例达28.5%,具有很强的恢复力。同时,该区域森林覆盖率达90%左右,是西枝江源头,区域内生境适宜蚁类与白蚁生存,为中华穿山甲在内的诸多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重要栖息地。
人工补植改善穿山甲栖息地适宜度
李成介绍,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佐坑村及周边区域部分林地出现疏林、铁芒萁单优群落以及郁闭度极低的残次林等,蜜源及野果类野生动物食源植物缺乏。同时,由于木本植物的缺失,区域内森林凋落物量较少,穿山甲喜食的黑翅土白蚁等白蚁类生物量偏低,白鹇、赤麂等动物活动痕迹明显少于其他区域。
“此类林地范围单独依靠封育与自然恢复手段已难以成林。”李成说,对此类范围退化林地进行栖息地质量提升工程,通过人工补植的方式使森林结构恢复并引入野生动物食源,对于区域范围内整体的生态效益与野生动物种群恢复、中华穿山甲栖息地及廊道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李成介绍,“穿山甲栖息地保育项目”实施期为两年(2024年1月至2025年12月),以修复破碎化的中华穿山甲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及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补植套种一些本土生态树木,修复多样的森林结构,恢复并提升其缺失的生态功能,尤其是通过增加退化疏林地带的木本乔木加速森林演替、增加木本凋落物提高白蚁和蚁类生物量,改善穿山甲栖息地适宜度。
活动当天,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工作人员、佐坑村穿山甲巡护队员及村民等20多人,到拟修复的山林地块进行整地和挖穴。“接下来我们计划种植约5000棵生态景观树木,包括钟花樱桃、红花荷、杜英等。”李成说,项目将雇用周边社区群众参与造林、管护工作,探索改善居民生活和生态保护的双赢途径,并提高公众森林生态保护意识。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