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惠阳区实施“六大攻坚行动”
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面对外部环境的加速重构和深刻变化,惠阳如何破局求变,开启新局?
1月19日,惠阳区委六届六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惠阳区委书记谭星海向全会作题为《锚定高质量发展 实施“六大攻坚行动”奋力推动惠阳破局求变开启新局》的工作报告时,提出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实施“六大攻坚行动”,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推动惠阳破局求变、开启新局。惠阳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何国斌就经济工作作专题讲话。
融深融湾步伐加快
与龙岗合作共建“万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达成共识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惠阳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四下基层”“书记面对面”工作机制,切实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
2023年,惠阳融深融湾步伐加快,深汕高铁、深莞惠红色干线一期等骨干道路主线贯通,融入大湾区交通一体化进程加快。惠阳与大湾区城市建立多层次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与深圳龙岗区合作共建“万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达成共识。
制造业当家基础更加牢靠,新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3个,完成工业标准厂房招商176万平方米,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1164家。实施“百千万工程”构建了上下贯通、协同联动的指挥体系和“1+7”工作体系,新圩镇入选省首批典型镇、平潭镇新圩村等7个村入选省首批典型村培育对象。
过去一年,惠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年度十件民生实事顺利完成,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8085个、普惠性幼儿园学位2430个,成功创建省健康区,市第六人民医院成功创三甲,区第二人民医院一期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稳步提升。
比较优势逐步凸显
惠阳具备广阔空间和较低成本
去年12月,省政府印发实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惠阳与龙岗、坪山、大亚湾共同作为高端制造产业组团来建设,将新圩与坪地、清溪共同作为绿色低碳产业组团来建设。
经过多年的打基础、抓产业,惠阳发展的比较优势逐步凸显。惠阳是全市唯一同时临近深莞的县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且有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都市圈发展战略双加持,为惠阳打造经济新增长点、加速新一轮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利好。同时,惠阳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电子信息主导产业规模近千亿元,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崛起初具规模,产业门类也较为齐全。与深莞等地相比,惠阳具备广阔空间和较低成本。
惠阳区委综合各方面因素,兼顾需要和可能,认真研究,提出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6%,其他主要指标做好匹配。考量因素包括三方面: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展现惠阳担当、注重引导市场预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据介绍,惠阳将始终保持力度不减、锐气不退,全面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六大攻坚行动”,奋力推动破局求变、开启新局。
“六大攻坚行动”是惠阳“破局求变、开启新局”的抓手,包括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攻坚行动、实施发展空间拓展攻坚行动、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实施城市扩容提质攻坚行动、实施强化社会治理攻坚行动和实施干部作风提升攻坚行动。
其中,在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攻坚行动上,惠阳特别提出要破除“零敲碎打”的惯性思维,突出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观念,全力以赴加快推动转型升级,把产业做大做精、把企业做强做优。惠阳将积极开拓能源电子、汽车电子、低空经济等新赛道,瞄准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加快锂电产业布局,推动家具、服装、吉他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附加值延伸,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
头号工程抓出实效
推动三产融合打造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会议强调,要深化认识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战略意图、战略方向和实践要求,进一步统筹区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以走在前列的精神状态和干在实处的工作姿态,全力以赴把头号工程一抓到底、抓出实效。
2024年,惠阳“百千万工程”将抓好四大工程,即实施产业能级提升工程、实施典型镇村培育工程、实施绿美惠阳生态建设工程和实施改革创新工程。
在实施产业能级提升工程方面,着力推动镇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生产在农户、基地在乡村、加工在乡镇、流通在县城、增收在农民”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在实施典型镇村培育工程方面,聚焦典型镇“1+4+7+9+N”建设要求、聚焦省级典型村培育、聚焦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加速典型镇从“平面美”到“立体美”的迭代升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镇村生活一体融合。
在实施绿美惠阳生态建设工程方面,推深做实林长制,开展县镇村绿化工作,探索林业碳汇交易,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康养产业。以淡水河、淡澳河等蓝绿空间为轴线,建设沿河节点公园和城市绿道体系,打造通江达海生态绿廊。
在实施改革创新工程方面,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引导更多人才、资本、技术投入和服务乡村。扎实推动农村“三块地”改革,探索制定农业用地和林地集中流转指导价,强化产业和项目准入审查,推动集体土地有序有效流转,实现集约高效产出、可持续发展。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特约通讯员陈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