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城卖箩街:打年饼 过大年

  每年春节来临前夕,龙门米饼的香气格外让当地人惦记。

  在龙门县城卖箩街,狭窄的街道里有家老字号——喜口福饼家,饼香飘出,饼模敲打声此起彼伏,米饼制作师傅又在赶货了。

  年过不惑的龙门人罗伟亮与妻子欧敏枝经营这间饼家有10多年。这家店面不到50平方米的饼家,已经传承到第三代人,最早的创立者是罗伟亮的爷爷。一开始,店面是家兼营米饼的杂货铺;到了罗伟亮父亲手里,重心转向米饼、糕点;现在到了罗伟亮手里,专营米饼。

  

鱼状米饼,寓意年年有余。

  

炉中待烤的米饼。

  龙门米饼,又称年饼。当地流传,500多年前的明代,龙门人就有除夕前打年饼的习俗,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一起打年饼,左邻右舍也会互相帮忙,交流增进感情。春节期间,米饼是当地人赠送长者亲朋的礼品之一,也是出嫁女回娘家拜年的吉祥食品。春耕后,龙门村民上山、下田早出晚归,便于携带、保存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的米饼则成为了充饥的食物。2015年,龙门年饼制作技艺入选惠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又于2017年被评为“龙门十大旅游手信之一”。

 

龙门米饼以优质冬米、精选花生为主要原料。 

罗伟亮在查看米饼情况。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往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龙门米饼,如今一年四季都可尝,成为龙门最著名的小吃之一。不过,只有在年关打米饼,感觉才是原汁原味。年关,也是罗伟亮夫妇最忙的时候,日夜赶货。

饼家附近的小孩跟着师傅认真学打饼。

  “岁忽分新故,家休问歉盈。儿童欢乐甚,爆竹一声声。”在罗伟亮夫妇和热心的邻里街坊一次次敲打饼模、取出米饼之时,在此起彼伏的敲打声中,记者仿佛听到了清代龙门诗人李柱兰的诗歌《除夕》,也知晓了“打年饼,过大年”习俗至今仍在龙门流行盛行的原因。

  文字: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图片: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编辑:小丽
上一篇: